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人文世界·江南录

在新的历史时期,温州人正以自己实际行动谱写一曲文明之歌

人间大爱 善行天下

  本报记者 徐齐

  在经济领域,有个词叫“温州模式”——它的背后,是千万温州人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勇气演绎着的创富故事。

  而近些年,在另一个截然不同的领域,温州人正创造着一个令人瞩目的高度。

  从不顾个人安危跳入水中救出他人小孩的“最美教师”胡小丽,到急走千里热血救人的“最美女孩”毛陈冰;从遍布街巷的义务伏茶点,到“7·23”雷雨夜的献血长龙;从出租车志愿者的爱心护考,到“善行天下”的明眸工程……数据显示,近三年来,温州入选“浙江骄傲”的人数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19人入选“中国好人榜”,其中,仅2013年就有17人入选。

  道德之美,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河,奔腾于东瓯大地;文明之花,如群英绽放,开遍城市乡野。

  如果说,30多年前,改革开放初期的温州人书写的是一本创富传奇,那么30多年后,“富而好礼”的温州人正以良知和行动书写着人间大爱,谱写着一曲文明之歌,传唱于浙南大地。

  他们汇成“最美”风景

  今年秋天,一位女性的名字在瓯江边传唱。她叫胡小丽,瑞安一名普通的幼儿园教师。国庆那天,她带着女儿到瓯江边玩。一名8岁男童突然不慎落水,危急时刻,胡小丽忘记了一切,甚至顾不上自己不会游泳,跃入江中救人。潮水汹涌,孩子获救了,胡小丽却失去了生命。

  记者在深入胡小丽亲友、同事采访时发现,这位典型的温州女性,生前淳朴善良、爱岗敬业、孝敬父母、挚爱孩子。事实上,在温州,有许多像胡小丽一样可爱的普通人,他们共同守护着一座温暖之城。

  痛失3个儿子,却主动背上儿子们80多万元债务的八旬老人吴乃宜;用一生承诺,替战友尽孝的周跃南;面对30万元巨款毫不动心的环卫工人张红军……

  德不孤,必有邻。温州的“好人现象”,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温州好人”出现井喷,其源头是扎入民间的德善之根。

  在温州市区华盖山东麓有一座亭子,面积不大,名声很大,这就是温州的民间慈善地标红日亭。夏烧伏茶、冬施热粥,红日亭文化在40多年的传承与接力中焕发出勃勃生机。而今,温州的大街小巷有着500余个伏茶点,形成了温州特有的“温情地图”。

  这种温情的力量,起初看来并不起眼,但它蕴藏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只要一遇到困难灾难,就自觉凝聚成团,爆发出巨大的正能量。

  “7·23”动车事故发生时,正是一幅民众救援群像让世人对温州有了新认识——许多人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成为首批救援力量;有的人从四面八方涌进血站,为伤员献上救命的鲜血;有的人每天守在医院,看望伤员、端茶送饭、嘘寒问暖……每一个温州人,都用自己微小而坚定的行动,传递着爱心和社会正义。

  记者手记:

  道德的光芒,犹如黑暗中的灯塔,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唤醒了人们的内心世界。如今,在温州,勇敢、善良、友爱、诚信、勤俭、孝敬等一批批道德模范不断涌现,推动了另一个“温州模式”——道德高地的崛起。

  切身感受美的存在

  “如果把好事坚持做几十年,你们会去做吗?可能很多人都会迟疑。而我要讲的这位‘最美洞头人’却用50年去做好一件事——坚守孤岛,治病救人。”这是今年10月,“最美温州人”宣讲团走进康奈文化礼堂的一幕。讲述的,是孤岛医生周明福、边防警察钟文力、企业家虞一杰、交警陈文波四位“最美温州人”的人生故事。

  宣讲团成员的演讲,不时被会场热烈的掌声打断。一位康奈集团员工在微信里写道:“听着他们的故事,我也积蓄了满满的正能量。今后,也要将这份能量传递出去。”

  “城市发展,经济、文明是两翼,绝不能一手硬、一手软。这些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在思考如何协调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让两者共同进步。”温州市委书记陈一新说。

  温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发动市民参与其中,切身感受美的存在和力量。

  温州在全市建起309家文化礼堂、2000多个道德讲坛,每月都展开“走进身边最美温州人”的宣传活动。在温州大街上,近1700辆公交车上印着“最美温州人”的公益宣传图片,30个大型LED显示屏热播“最美温州人”公益宣传片。

  “仓廪实而知礼节,温州人是市场经济的先驱,率先富起来的温州人,正在精神领域创建新的标杆,”温州大学教授张小燕认为,30年前温州经济的奇迹与30年后温州道德的“井喷”,都不是偶然,“各种色彩斑斓的文化个性在温州融合,赋予温州人最顽强的生命力,只要遇到一个合适的时机,就会展现出来。在创富方面如此,在道德实践领域亦如是。”

  “发端于民间,政府参与有效引导,最终形成合力。”这是温州市作协副主席李涛对温州精神道德领域建设的认知。他举例说,世界温州人微笑联盟的唇腭裂患儿免费医治征集活动以及王振滔慈善基金会“爱心接力计划项目”等,均是由政府策划设计载体,帮助搭建平台、整合资源,这种慈善的官民联动模式国内罕见。

  据了解,近年来,温州推出系列举措,使学习好人、争做好人、扶持公益成为社会共识。

  记者手记:

  温州人的创业致富全国闻名。温州人的民间道德力量也尤为活跃。面对这股巨大的能量,政府“因势利导”,适时扶持引导,水到渠成地推动了道德风气的提升。

  美的风尚牵动你我

  50岁的庄月妹是温州服装企业的一位女老板。富而好施的庄月妹心中始终有个疑虑:光是布施些财物,就能帮人脱困吗?

  2013年3月,庄月妹请来一位讲解“五行孝道”的老师,并邀请了200来位企业界朋友前来听课。没想到的是,这一课程在很多朋友心中产生共鸣。课程结束后,大家组建了一个分享智慧和慈善的公益平台——温州慈慧公益志愿者协会。最初40多名成员,大都是温州的企业主。

  “人生真正的幸福,在于内心。一个人只有不断地付出和帮助他人,才会吸引、感染更多的人一起共建共享文明成果。” 在这一理念推动下,“慈慧”成立一年来组织了25场公益讲坛。短短一年间,会员数量增至近600人。

  像“慈慧”这样抱团行善的组织在温州非常多。目前温州已有志愿者团体2500多家,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夕阳红志愿者等注册人数超过30余万人,“百佳文明市民”、“百佳外来务工青年”成为大众新形象。一系列志愿者活动,有力影响和提升了社会风尚。

  苍南县壹加壹应急救援中心在2007年成立之初,主要由120多名出租车司机构成,当时是作为防台应急救援的一支志愿者团队。经过7年多发展,已成长为拥有2000多名志愿者会员的大型公益联合会,下设社区服务、河道清洁、未成年人帮扶、社区矫正、新居民服务等46个专业项目组。

  工商局退休干部、爱心璀璨义工队志愿者尹志松告诉记者,退休后,他加入了义工队,仅去年就参加公益活动178次,累计志愿服务780多小时。他不仅一个人参加,还带动一家三代人一起参加。“言传身教中,善良的种子已经在子女心中扎根发芽。”在他身边,已有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助学、文明交通劝导、为温州新居民子女“支教”等公益活动中。

  从一个人,到一座城;从一次感动,到一场洗礼。文明,就像春风吹拂着瓯越大地,就像涓涓细流浸润着每个人的心灵。在新的历史时期,温州再次走到了一条快速道上,这条道路通往道德高地,通往一座有梦想的城市。

  记者手记:

  曾经在创造财富上富有探路精神的温州人,如今正走在探寻人生幸福的一条大道上。他们富而思源,共建共享,在回馈社会中寻找人生的幸福坐标,越来越多的人在这一过程中找到了归属感和幸福感。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江南录 00020 人间大爱 善行天下 2014-10-31 浙江日报2014-10-3100010 2 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