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请常回家看看
王庆丽
近日,嘉兴烟雨社区菱香坊的一间小屋内,一对空巢老年夫妇被发现双双在家离世。他们在上海工作的独子,直到10多天后才赶回家中。据称,儿子连续3周打不通家中电话,方才赶回,而悲剧已无法挽回。据悉,警方目前已排除他杀,最大的可能是老父亲因触电等意外而亡,而身患老年痴呆症的老太太因无人照顾,死于脱水和饥饿。
从上海到嘉兴,坐火车最多一小时,自驾也不过两小时出头,可偏偏就是这百来公里的距离,让两位老人陈尸多日而无人知晓。对于当事人来说,惨剧留下的是悲伤,是悔恨。而作为一名旁观者,笔者亦有心痛和思索。
父母生养了子女,把弱小无助的婴儿培育成自食其力的成人,而当他们垂垂老矣、行动不便时,子女对其予以关心与照顾,既是回馈,也是亲情的自然流露,更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传统美德。时至今日,为何我们的交通日渐发达,通讯工具升级换代,可有的年轻人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却似乎更加困难。
早在1999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一曲《常回家看看》的走红,或多或少透露出这种亲情缺失的信号。近年来,“常回家看看”、“禁止啃老”等事项作为明文规定被纳入法律条文。这种白纸黑字的硬性规定背后,又折射出多少让人说不清道不明的家庭纠纷,以及冷漠得让人无可奈何的亲情关系?
孝敬父母属于道德范畴,而赡养父母属于法定义务,于情于理都是子女必须承担的人生责任,工作忙、距离远都不能成为借口。例如,在嘉兴的这起事件中,即便儿子真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无法及时赶回老家,是否也可以拜托在当地的亲戚或邻居代为探访?如果老人的情况早些被察觉,这样的悲剧是不是能够避免?
人生没有如果。“常回家看看”唱起来那么容易,真要做到则需要子女对父母予以更多体贴和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