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美丽乡村·走读

胡善树:进城寻茶经

  本报记者 叶晖

  通讯员 吴慧娴 朱曙光

  午后的一场秋雨,让大浪岭茶树枝头又挂上重重的水珠。

  翻过山路十八弯,拐进三门县亭旁镇胡家村一条幽静小道,记者走进三门县绿毫茶叶专业合作社。陈旧的厂房看上去有些年头,院子里的绿化带上,没有种植花草苗木,而是栽满了密密麻麻的茶树。一个穿着浅白格子衬衫、黑色长裤、脚踩一双黑色布鞋的男人,正弯腰在一片茶树中细细打理着。

  胡善树,今年58岁,朴素的衣着让我们不敢相信,他就是三门县鼎鼎有名的茶王:“太师峰”天然花香绿茶和仙子红茶的创始人。见到我们到来,主人热情地迎上来。

  芦田山海拔500多米,居住着胡家、郑家两村人,距离镇政府所在地12公里,连绵的群山犹如一条巨龙,守护着山弯里的胡、郑两家人,也挡住了村民们的致富大道,这里曾是全县最贫穷的高山村。

  胡善树为我们每人泡好了一杯新制成的红茶。“这就是今年浙江省红茶评比第一名仙子红茶?”记者问。“嗯!”老胡点了点头。就着茶香,老胡给我们讲述了他进城寻“茶经”的故事。

  上卷:茶的采制需科技

  “我18岁开始跟父亲种茶,到现在已有整整40年的时间。”胡善树告诉记者,年轻时,他是村里山林队队员,主要给集体帮忙,通过劳动获得工分以兑换粮票、化肥票等等来满足生活所需。“那时茶农条件艰苦,又是单家独户经营,形不成规模化,茶叶销售难,经济效益低,茶农连温饱都解决不了。”胡善树说。

  2001年,担任村支书的胡善树,在亭旁镇和县林特局帮助下,开始把分散种植户组织起来,创建了三门县绿毫茶叶专业合作社。打那以后,胡善树领着胡家村茶农,一门心思想着要创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茶叶品牌。2002年3月,因机缘巧合,胡善树去临海市参加了全省的一次茶叶培训会议,得以认识了当时国内唯一的茶叶博士——陈宗懋先生。

  为了得到陈宗懋的亲自指点,胡善树不远千里,三进杭城。在当时,从三门县去省城杭州,单趟路程就要耗费十几个小时,何况陈宗懋每次来杭州,向他“取经”的茶农排着长队。前两次,胡善树都没能如愿见到陈宗懋。第三次,听说陈宗懋会在杭州中科院停留几日之后,胡善树再次赶往杭州。这一次,他早早地来到中科院门前排队等候,并通过警卫的电话提前进行了预约,终于得到了两分钟的见面时间。

  “虽然仅仅是两分钟的时间,但对我来说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机会,也是一次转机。”胡善树说,陈宗懋的一句话,彻底改变了他的种茶思路——茶叶必须有科技含量才能走出市场!

  带着科技种茶制茶的理念,胡善树开始四处奔走。他几乎花光一生积蓄,从衢州购置了两台价值8000元的半自动化机械。这在当时,在大多数茶农仍以手工炒茶的三门县还是首例,在全省也为数不多。

  为了炒制出茗品茶叶,随后老胡又从银行贷款130多万元,采购了成套大宗茶加工、名优茶加工、乌龙茶加工等机械设备,建成了半自动化茶叶炒制流水线,并成功研制出“太师峰”牌天然花香绿茶。这是胡善树拥有的第一个名茶品牌。

  下卷:茶叶消费看市场

  在胡善树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一张今年10月去德国颁奖的中英文通知单,这是第十届国际名茶评比大赛组委会发来的喜讯,老吴培育的仙子红茶,在14个国家选送的300多个参评茶品中脱颖而出,荣获国际红茶金奖。

  那么,胡善树是怎么想到做红茶的呢?

  2005年,老胡在一次去金华考察茶叶种植时,从山上随手采摘了几片茶叶夹进了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而后他照常参加培训听课、考察。过了几天,他的整个本子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清新的香气。胡善树好奇地翻开夹茶叶的本子,发现叶片已泛出些许的红色,色泽明丽。老胡说,正是这次无心之举让他萌生了做红茶的念头。

  浙江绿茶誉满全球,但制作红茶却是短板。胡善树知道,绿茶最值钱的是春茶,而大量的夏秋茶却是制作红茶的最好原料,如果制成绿茶,价格十分低廉,有时连成本都捞不回来。而且红、绿茶采制正好季节分明,互不冲突。

  之后几年的市场调研,老胡发现,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茶叶的消费习惯也在悄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倾向于红茶的消费。胡善树酝酿着依托现有的1800亩有机茶园资源和产业规模优势,决定对红茶茗品进行研发生产。

  制作红茶,胡善树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为此,他一次次跑杭州。老胡说,他第一次去浙江大学时,因不认识路,在校园里足足绕了3个小时。

  2007年7月,胡善树终于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浙江大学正式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他把自己的大浪岭茶园作为实习基地,吸纳浙大茶学系的硕士、博士生们到茶园里来,还请来著名的“茶博士”郭丽女士,常年蹲点绿毫茶叶合作社,帮助一起进行红茶项目研发。

  整整3年,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失败,胡善树没有打退堂鼓,他对制茶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道程序,每一个细节,都做了详细记录。2009年,胡善树的研制团队最终发现了“鸠坑”、“乌牛早”等几个老品种茶树采摘的茶叶,通过不同的发酵后,散发出了独特的香气;2010年,胡善树成功研制出红茶,注册“仙子红茶”。

  这几年,胡善树又通过对制茶工艺的改造,新设备的增加,制作仙子红茶技术日趋完善,并独创炼青工艺,巧妙运用调控鲜芽叶水分蒸发,使内含物自然分解,产生天然花香物质,成为红茶中的上上品。今年,仙子红茶在省内外茶博会一炮走红,最高价卖到一公斤1.6万元。

  一片茶园,承载着胡善树40年的漫长光阴;每颗茶叶,都饱含着他的勤劳心血。与普通茶农一样,胡善树朴素、踏实、勤劳苦干;与普通茶农不同,他敢想、敢做、敢创新、善学习,领着他的茶农在种茶制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走读 00018 胡善树:进城寻茶经 2014-10-28 浙江日报2014-10-2800011 2 2014年10月2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