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区域经济转型的思考
□王继岗
经济进入新常态,从表象看是经济增速出现换挡,但本质是经济结构重构和增长动力重塑的过程。面对新常态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保持定力,科学谋划、主动作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不断构筑新优势,推进新跨越。
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征
新常态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其外在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与质量提升”,其实质是经济发展新旧增长动力的转换、新旧发展路径的替代、新旧竞争优势的演化、新旧空间组织的重构以及新旧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
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特征:经济增速放缓成为常态,发展换挡将成为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长期主题,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至9%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经济转型升级成为主导,产业结构正在迈向服务经济引领的新阶段,增长动力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上来;区域经济一体化融合发展;经济发展生态化成为路径选择;电子商务发展方兴未艾;楼市风险、地方债风险、金融风险等潜在风险将呈显性化。
总体看,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将更平稳、质量更提升,就业更充分,社会收入差距日益缩小,资源环境将得到有效保护,社会保障趋于完善。区域经济是否达到可接受的新常态,关键看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增长与转型、生产与生活、生产与生态有没有达到一种新的平衡。如果增长速度在7%至9%的合理区间,财政增收、企业增效、收入增长、结构优化、环境洁化、生活美化,这便是期待中的新常态。
新常态新变化,更要求我们科学研判,既看到发展形势严峻的一面,坚持底线思维,积极做好应对各种困难的准备,同时更要看到复杂局势中的积极因素和发展亮点,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尽快探寻一条走出“三期”叠加的现实路径。
新常态下经济转型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稳”与“转”的关系。既要把稳增长放在首位,在稳增长中注重调结构,实现稳中求进求好,确保区域经济健康、安全、稳健发展;又要把调结构作为优先举措,积极推进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稳增长后劲。
“新”与“旧”的关系。既要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完善新兴产业规划布局,形成规模化效应;又要积极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完善产业配套功能,构建有自身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形成多点支撑、加快发展的新局面。
“实”与“虚”的关系。既要进一步凸显实体企业、实体产业、实体项目的主体地位,注重实业强企,积极推进“产城融合”;又要加快发展网络虚拟经济,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先发性优势,抢占新的商业模式制高点,再创区域竞争新优势。
“城”与“乡”的关系。既要把城市化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加快建设中心城市,大力培育小城市,增强城市的集聚力、辐射力、带动力;又要同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发挥农村在提供资源、传承文化、保持田园风光等方面的作用。
“加”与“减”的关系。要在经济增长与节能降耗之间寻求平衡,既要做经济发展的“加法”,坚持项目投入不动摇,坚持创新驱动不松劲,大力推进“四换三名”,突出抓好科技创新型产业化项目,大力发展大产业,加快培育大企业;又要做能耗排放的“减法”,淘汰落后产能,关停高耗能、高排放企业,有效缓解能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减轻对环境的压力。
以改革创新引领区域经济新发展
深化改革,构筑体制机制新优势。改革是发展的最大“红利”,必须坚持顶层设计与底层创新相结合,以更大的勇气、更有力的举措,向着行政审批速度快、民间投资活力强、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优、区域开放程度高的目标奋力迈进,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加快转型,构筑产业竞争新优势。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事关未来的重大抉择。必须在稳增长的同时,正确把握对增速放缓的容忍度,牢牢把握转变发展方式的主线,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大平台集聚、大产业引领、大项目带动、大企业支撑、大市场拓展”,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切实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多轮驱动,构筑创新发展新优势。坚持以创新发展为强大动力,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着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充分激发全社会特别是企业的创新活力。
统筹融合,构筑城市经济新优势。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拉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也是广大市民享受现代文明的重要途径。要以新的理念、新的目标、新的举措,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绿色发展,构筑生态经济新优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生态经济为核心,以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生态文化为支撑,突出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服务经济的生态内涵,着力构建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生态保障体系,努力构筑生态经济新优势。
【作者为绍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