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护、利用和民生改善间找到最大“公约数”
杭州历史建筑保护获双赢
记者 顾志鹏 通讯员 房轩中
近年来,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启动实施了历史建筑保护工作。通过“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形成了以文脉保护、民生改善与城市有机更新融合发展为特色的“杭州模式”,为“美丽杭州”增添历史韵味和人文光彩,为改善民生和城市建设开辟了新的途径。短短几年内,3次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
创新推进历史建筑保护
历史建筑是一项在“家门里”的工程。在具体实施中,杭州市住保房管局坚持“保护第一、应保尽保”,率先建立“应保尽保、有序递补”机制,克服历史建筑风貌保护和现代使用需求结合难等难点,创新了具杭州特色的保护理念、保护方式和激励机制,形成了政府、业主、市民、专家、媒体“五位一体”,文脉传承、民生改善与城市融合发展的多层次保护体系。
在历史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和民生改善之间,找到一个最大“公约数”。创立“分类保护,综合保护”模式,实现历史风貌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多赢。在“修旧如旧、原汁原味”原则指导下,创新“评估定级、分类修缮、一幢一策、综合整治”的保护方式,科学设定建筑等级,分级确定修缮使用标准。将历史建筑的保护与西湖、运河、南宋皇城大遗址保护、危旧房改善等重点项目结合,实施综合保护、有机更新。在对建筑进行修缮、恢复历史风貌的同时,还合理增配厨卫、排污、消防等设施,更新老化的水电管线,拆除违法搭建,改善周边绿化环境。创造性地将现代环保技术运用于老房子中,提升了房屋的安全性、功能性和舒适性,实现了老建筑、原风貌、新价值。
传承延续杭城历史文脉
杭州的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成功抢救保护了336处自明朝末年直到20世纪80年代,地理跨度从6个老城区拓展至萧山、余杭及周边5县市,总建筑面积50余万平方米的历史建筑保护“点”。成功修复了北山街、中山路、小河直街等多条沿山、沿河、沿街分布的传统风貌集中“线”,完整保护了梅家坞、留下老街、拱宸桥西等26处,风格迥异的成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面”。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通过历史建筑保护,保留了以南宋御街·二十三坊为代表的南宋文化,以小河直街、桥西街区、大兜路等特色街巷为代表的运河文化,以及以南山路、北山路为代表的民国商业风情文化,延续了“老杭州”最根本、最典型的历史文化脉络。同时,为西湖、运河申遗成功以及良渚遗址申遗助力,提升了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品位和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