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专版

建设“两美”柯桥 共享富裕之路

破解“三农”难题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柯桥区(原绍兴县),有7000年文明史,素有“江南明珠”、“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的美誉,是全国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戏曲之乡和名士之乡。

  近年来,柯桥区紧扣“走在前列的经济强区、转型升级的示范基地、现代开放的魅力新城、宜居乐业的幸福水乡”的发展目标,全面推进经济、城乡、社会的转型升级,在向建成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征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今年,柯桥区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建设“两美”浙江的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了“建设美丽柯桥、创造美好生活”的总体要求,旨在进一步提升柯桥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水平和65万柯桥人的生活品质。

  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使得柯桥的全面发展在全国新农村建设中独树一帜。

  建设“两美”柯桥 共享富裕之路

  破解“三农”难题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文 / 乐翠球 张敏

  农业发展富有活力

  柯桥区作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强区,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一直发挥着中坚力量,而农业恰恰成为了制约全区经济全面发展的“短板”。实践证明,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有利于更快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柯桥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改革的推行,适时解决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困境。

  近几年来,在兰亭镇、钱清镇和平水镇分别开展以规范资金、资产和资源管理为重点的试点工作基础上,柯桥区全面推进了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改革,“三资”利用率得到大幅提升,村级集体收入明显增加。2013年,全区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2.23亿元,平均每村达370万元。同时,通过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探索创新了农村产权的网上竞价交易,凡租必竞。公开、公平、公正的透明化操作,杜绝了村干部的“特权后门”,拉近了干部和群众的距离,也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目前,全区已创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村186个。柯桥区将集体“三资”管理改革作为抓手,盘活了新一轮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农村资源,既发展了农村集体经济,又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土地和人力保障。

  今年,柯桥区又推进了以“三权(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确权赋权改革。用现代产权制度的理念和方法来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建设,不仅创新了集体产权安排方式和治理机制,还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破除了农村集体产权传统的治理弊端。

  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的同时,“确权赋权”这个做法让广大的农民平等地参与了现代化的进程,分享了现代化的成果。

  农村建设美不胜收

  干净整洁的柏油路两旁,花草点缀、绿树成荫,一排排整齐有序的民房,一幅幅寓教于乐的文化墙,如今已成为各村的靓丽风景线。村美、民富,典型的江南水乡孕育了朴实的农村文化,美丽乡村的建设让柯桥的农村熠熠生辉。

  柯桥区漓渚镇,这个被誉为“春兰发祥地”的美丽小镇如今仍然保留着采兰种兰的传统。凭着“中国花木之乡”这张金名片,依托花卉种植产业的生态资源优势,漓渚的“美丽乡村”建设驶上了快速道。该镇棠棣村获评全省20个“浙江最美村庄”,成为绍兴市唯一获此殊荣的村。

  城乡环境整治作为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柯桥区以治水为突破口,倒逼农村环境提档升级,把“五水共治”融入到了基层重中之重的工作当中。

  一条若耶溪贯穿了柯桥区的平水镇,被当地居民视为“母亲河”。在她的下游,会稽村依水而建。几年前,会稽村河段里的水草“厚实”到可以承载一个成年人的体重,垃圾随着污水流入河中。2013年,会稽村投入275万余元,共修建了7个污水处理池和人工湿地。家庭生活污水经过三格化过滤后,再经过湿地一关,这样排放出来的水就完全达标了。

  如今的若耶溪碧波荡漾,会稽村环境整洁美丽,公寓设施齐全,周边青山绿水,用当地村民的话来说,“我们的生活已和城里一样美好!”

  近年来,柯桥的美丽乡村建设始终把提升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水平放在重要位置。今年,柯桥区坚持镇、村、户三级联动,通过开展“洁净镇街”竞赛活动、“三长制”巡查监管、月度抽查考核等举措,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于美,柯桥人有着自己的理解,美不仅要美在城市,更要美在乡村;不仅在于表象,更在于富美。天蓝、水清、山绿、地净,柯桥区正在“两美”浙江建设中,全力打造“江南水乡典范”的先行区、示范区。

  农民生活美满富裕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农村实现小康的关键就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成就农民的富裕之路。

  为促进农民增收,柯桥区启动实施了欠发达村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出台并落实了大量结对帮扶举措。2013年,柯桥区88个部门分别结对帮扶一个欠发达村。当年全区原有88个经济薄弱村(年经常性收入不足20万元)成功脱贫19个。

  为解决农村住房困难问题,自去年以来,柯桥区在“8+X”住房解困途径的引领下,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全面完成解困任务。截止到今年9月底,已累计解决落实住房困难户2004户,完成率达67.5%,农村住房解困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随着柯桥区经济发展的蒸蒸日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渐渐缩小。据柯桥区统计部门日前公布的数据,2013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4173元,比上年的21813元增长10.8%,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柯桥区组织开展了各类实用人才技术培训,以此来提升农民的创业能力和劳动技能。

  农民人均纯收入在稳步增长,劳动力的转移同样促进了农民的增收,“户籍在农村、工作在车间”,农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专门从事种养业的“土老百姓”了。随着全区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培训再就业的新型农民有了更多的“新饭碗”,做生意、跑运输……

  文化和时尚兼具的乡村,“幸福水乡才艺秀”、“百花大舞台、全民晒文化”等公益性文化活动深受好评,不仅打造了柯桥独有的文化活动品牌,也促进了农村的文化繁荣。如今的柯桥农民,文化层次普遍提高,劳动技能日趋多元,法律意识日益增强,就业的机会也在不断增加。

  一个个文化活动的普及,一项项惠民工程的建成,见证着柯桥农村的美丽蜕变。随着城乡统筹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的推进,今日的柯桥已走出了一条“农业发展、农村和美、农民增收”的富裕之路。

  柯桥作为全面小康示范区,是浙江乃至全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一个典型样本。柯桥在“全面”两个字上下功夫,小康社会的成果不仅惠及了城镇居民,更惠及了全体农民,真正实现了全民共享小康的目标。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7 破解“三农”难题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2014-10-24 浙江日报2014-10-2400018;浙江日报2014-10-2400019;浙江日报2014-10-2400020;浙江日报2014-10-2400024;浙江日报2014-10-2400025;浙江日报2014-10-2400021;浙江日报2014-10-2400026;浙江日报2014-10-2400031;浙江日报2014-10-2400033 2 2014年10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