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专版

文章导航

智造“科创谷”

  智造“科创谷”

  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南太湖明珠,除却这些传统美誉,去年湖州又有了新名片,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曾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对走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前沿的浙江省来说,智本尤为重要。近日,省委主要领导明确指出,越是在新常态下,越要走好科技创新的先手棋;越是经济下行压力大,越要向科技创新要红利;越是传统产业比重高,越要向科技创新要出路。

  以优惠政策吸引高科技人才,以贴心服务留住高科技人才,尊重知识产权,搭建“智本”大平台,进一步催动科技创新之力,湖州,这个长三角地区具有深厚文化、经济底蕴城市,正在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文/ 赵晶 沈凤珍

  【创新创业】 政企联动齐转型

  自古以来,人类文明大多在江河沿岸发祥,于江河冲刷出的平原地区发展变革。湖州就是这样一个地方:56条溇港缓缓流淌汇入浩渺太湖,孕育了一批又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开拓者:古有“四声”最早发现者沈约,写下影响后世天体研究发展的《海潮论》的丘光庭等大家;近现代,以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中国航天之父”、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屠守锷等为代表的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物辈出。

  而今,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秉持勇于改革、善于创新、敢于跨越的区域传统,从原湖州老城西边一块农耕地起步,经过20多年发展,已成为拉动湖州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是长三角地区吸纳外资和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这样的成果离不开开发区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与支持。2013年,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投入研究和试验发展(R&D)经费3.47亿元,比2012年增长7.1%;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占GDP比重)2.84%;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达7.44亿元,增幅7.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7.92,增幅6.3%。此外,开发区每年设立5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奖励企业发展,助推企业加快创新驱动步伐。

  目前,依托于湖州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开发区启动了新一轮科技创新助推引擎。按照“壮大队伍、扩大规模、形成梯队、提升实力”的思路,开发区不断升华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

  “最让我感动的,是前段时间开发区工作人员跟我们一起加班加点,帮我们整理申报省科技厅项目的材料!”浙江特瑞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莫文俊博士是东北人,国外求学、工作二十年,回国创业才两个多月,一不熟悉国内创新创业政策法规,二不清楚政府帮扶政策,但没想到的是在他遇到难题时,开发区科技局工作人员主动走进企业,与他共渡难关。忆及当时,莫博士坦言:“在国外,创业是自己的事,政府根本不管!从没想到回国创业会有这样的支持,来湖州真是来对了!”

  特瑞思仅是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进企业、接地气,送服务、助圆梦”服企活动,对企业进行个性化定制式服务的一个缩影。真心的付出换来的是满满的收获。今年1~6月,开发区新申报、复审和重新申报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24家;申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7项,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创新基金项目21项;升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0家,省级新产品14项,国家创新创业人才3人,省重大科技专项4项。

  政府作为体制机制创新主体,通过积极转变自身角色与态度,激发出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两方合力,让南太湖明珠光芒日盛。

  【专注专利】 量质齐升助跨越

  保罗·萨缪尔森认为,在经济学中稀缺是指这样一种状态,物品相对于需求总是有限的。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就是一种稀缺资源。为合理配置这一稀缺资源,推动社会发展,满足大众需求,专利保护应运而生。

  专利保护,不仅是保护科技创新成果,也是尊重与保护科技创新人才的体现,更是引进并留住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方法之一。

  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专利申请、专利授权、发明专利占比、专利质押、专利领军企业培育等内容为重点,以南太湖科创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集聚创新资源、引进高端人才,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跨越发展,并扎实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

  要调动企业专利保护积极性,必须先加强自身专利保护意识、工作方法。为此,开发区组织14人参加了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局在湖州主办的“专利挖掘与布局”培训,15人参加了专利信息分析利用实务培训。

  政府专利保护工作提升的同时,企业自身专利保护意识及工作方法的培养也不容忽视。开发区引导区内21名企业管理、研发人员参加了实际专利管理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6名企业技术人员申报湖州市优秀发明人,壮大了企业专业技术队伍,提高了企业发明创造的积极性。

  浙江格尔泰斯环保特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环保型高科技企业,专业从事聚四氟乙烯(PTFE)微孔薄膜及过滤系列产品的研发与销售,产品主要应用于空气过滤、粉尘过滤、水过滤三大环保领域,尤其是在目前PM2.5污染严重的情况下,市场前景广阔。

  “行业里生产原材料都一样,要拉开产品品质,必须创新改进生产工艺、流程、设备。”据该公司总裁蒋雪亮介绍,公司与浙江工业大学长期保持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同研制高科技含量新型过滤材料,目前拥有10项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

  上半年,格尔泰斯与安美德等3家企业一同申报省级专利示范企业,其中1家企业复核省级专利示范企业。开发区内泰仑自动化、威谷光电等10家企业申报市级专利示范企业;久盛电气、微宏动力等6家企业复核市级专利示范企业。

  如今,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专利保护氛围日渐浓厚。今年1~6月,开发区共申请专利473件,同比增长5.58%,其中发明专利88件,同比增长35.38%;专利授权量364件,同比增长23.81%;其中发明专利22件,占比6.04%。按照开发区出台的“创新驱动20条”、“工业强区10条”、《关于进一步加强专利工作的试行意见》三个指导科技创新和工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1~6月,开发区共兑现科技创新奖励387.1万元。

  企业参加知识产权贯标的积极性也日渐高涨,上半年共有湖州机床厂等4家企业与服务机构签订贯标合同、制定了工作计划、形成了工作手册。共有9名企业管理人员申请参加了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内审员培训。

  让稀缺资源效益最大化,湖州正在努力。

  【平台搭建】 政产学研金共发力

  “在湖州创业,主要是看中这里交通便利。如果开发区内的高科技人才交流互动平台更广阔一些,那就更完美了。”湖州佳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齐洋的一句话道出了众多在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创业的高科技人才的心声。

  而这样的平台,开发区也一直在努力搭建。

  今年5月,在第五届中国·湖州政产学研合作大会开幕式上,湖州市政府与浙江工业大学签订了“膜分离与水处理协同创新中心”战略合作协议,成为中心建立以来引进的首个院士合作创新平台。中心由中国工程院高从堦院士团队领衔,浙江工业大学牵头,联合湖州开发区、浙江大学、宁波材料所、水处理中心建立膜分离与水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

  这一项目只是湖州与中科院诸多合作中的一小部分。近年来,中科院上海有机所、上海硅酸盐所、宁波材料所先后在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落户,与湖州共建创新中心,开展了97个科技项目的合作。在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张旭看来,湖州开发区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中科院中试研发、人才交流、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政府牵头的同时,企业自己也在积极构建产学研合作的平台。“我们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干细胞研究之父’马丁·埃文斯爵士已经开展了科研活动,下一步他的团队将来这里建立独立实验室。” 协和华东干细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超介绍说。

  然而,所有的科技创新背后都需要充足的资本支撑。为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促成研发成果产业化转变,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展开了一系列探索。自市本级首家科技银行落户开发区以来,开发区科技局充分利用该优势,加强同湖州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合作,为企业提供多渠道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成功促成区内微宏动力等11家科技型企业近2000万元的初步贷款意向。

  开发区在专利质押贷款方面的探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1~6月累计完成专利质押贷款1800万元,成功铸就了“智本”变“资本”的企业融资新渠道。

  “结合多年来开发区企业培育经验,我们发现“企业营销管理人员+高科技人才”的创业模式最易成功。”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局负责人说,“对于高科技人员自主创业的,我们也将更加积极地搭建和完善各类平台,促进开发区内各类人才间的沟通交流,为他们营造更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空间,为高科技人才添加创业成功的筹码,推动开发区科技创新发展。”

  ·后 记·

  研究国际科技创新重点区域的发展模式,不难发现,区域发展科技创新往往需要几个必要条件:一是具有科技创新的历史底蕴;二是具备某一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所需的硬件基础,及学研等软件配备;三是政府主导营造的,自由开放的科技创新氛围;四是区域科技创新初具雏形后,有足够支撑其长期发展的充足资本力量。在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政府服务,企业发展;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思路,上述各项要素渐趋完备,一场新的文化、经济革新之风渐起。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8 智造“科创谷” 2014-10-24 浙江日报2014-10-2400009;浙江日报2014-10-2400011;浙江日报2014-10-2400012;浙江日报2014-10-2400014;浙江日报2014-10-2400015;浙江日报2014-10-2400019;浙江日报2014-10-2400021;浙江日报2014-10-2400017;浙江日报2014-10-2400018;浙江日报2014-10-2400025;浙江日报2014-10-2400026 2 2014年10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