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人文世界·艺文志

宁海县冠庄孕育了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上的一对父子画家:潘天寿与潘公凯——

一条从冠庄流出的河

  潘家萍

  在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上,有一对父子值得关注:那就是潘天寿与潘公凯。他们都是浙江省宁海县冠庄人氏,是我的本家与同乡,他们是从冠庄流出的一条河。所以,借《冠庄潘氏族谱》重修的机会,我专门访问了潘公凯。这篇专访,是一个族人对族中精英的访问,也可以说是一个业余文学作者对一个颇负盛名的美术专家的访问。

  上篇 源流与反哺

  专访时间是2014年9月15日的下午,潘公凯温厚内敛的神态,与我心目中的冠庄人形象颇为一致。

  问:潘院长,请原谅我作为冠庄人的率真,我问的是您有家乡概念么?

  答:我也是冠庄人,就坦白回答你——以前没有,后来有了,很浓。我出生在宁海冠庄,在杭州长大。上世纪80年代,时任省领导的宁海籍人氏王家扬带队来宁海参加一个活动,从此有了交往。当然,心里早就有家乡的位置,血浓于水,一接触真实的家乡,那蓄积已久爱家乡的热情,一点即燃,一发不可收拾,终成烈火。

  问:由于文革时家乡人(包括冠庄人)批斗了您父亲——国画大师潘天寿,据说,您恨家乡。不过,在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说一段往事:1997年,宁海县隆重集会,纪念潘天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时逢大雨,可当主持人宣布纪念大会开始,天雨止住,直到主持人宣布会议结束,天复雨如倾盆。有人说,宁海人民的优秀儿子潘天寿含冤而死时,家乡父老甚至不敢掉一滴眼泪,乘此诞辰之时,人与天共悲,泪与水交融。这是我亲眼看到,也是亲耳听到。

  答:不恨。这是时代造成的。那天的悼念活动,我也在现场,是这样的。我感恩家乡父老,感恩苍天。

  问:据说您父亲被押回故乡批斗,客观条件是文革,主观因素却是由于一位被您父亲视作入室弟子的家乡学生的“反戈一击”,导致您父亲在家乡父老面前颜面尽失、生存下去的最后防线被彻底摧毁;又听说文革后你们作为家属,已经原谅了您父亲生前的这位学生?

  答:是的。这位学生入学考试时成绩不佳,是我父亲看在家乡人情面上帮助了他,后来一直视作最亲近的学生,可以在我父亲作画时入室观摩;无所谓原谅不原谅,人品的刻痕就在那里,是无法磨去的。

  问:您为家乡做的事很多,最为感触的有哪些?

  答:你看眼前的故居,让我感触至深。你是本村人,肯定知道这里以前的情况吧?上世纪80年代,随着我父亲冤案的评反昭雪,我接到一个来自家乡的电话,说是要为父亲修缮故居,以期永久的纪念。我十分高兴,召之即来,这院子里本来住着我的叔伯兄弟几户人家,我很感激他们为故居搬迁到另地居住(当然政府也作了补偿),房屋修缮也需要钱,布展更需要钱,而当时家乡很穷,政府财政也不富裕,当时我就从设在杭州的潘天寿基金会拨出5万元钱,用于故居的修缮,我直接参与了布展的设计和安装,也使得支出大大减轻。之后,历次的修缮、布展,我都直接参与了。

  除了故居修缮,我参与了历届关于潘天寿先生诞辰的纪念活动,还设计了《潘天寿作品选》特种邮票一套6枚。

  问:潘天寿故居现在不仅是冠庄的品牌,更是宁海县对外宣传的亮点之一,我经常把全国各地来宁海的作家、诗人和别的朋友带来这里,这里不排除炫耀的成分,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膜拜。(不瞒您说,每一次来,我都从潘天寿先生论及人品与文品话题中得到人生有益的启迪。)包括您为历次潘天寿纪念活动助力,设计特种邮票,带动了宁海在书画艺术上的发展提高,为宁海在精神面貌和层面上的改变,作出了努力。我这里要问,您为家乡的经济建设也作过贡献么?

  答:你问到了点子上。我在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发现宁海是全国文具之乡,文具是县里的支柱性产业。可是,存在式样单一、陈旧过时、创新设计能力差的问题。我想,这可是我们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

  问:这是爱乡热情给予您的灵感吧?

  答:是的。我们可以搞一个全国文具设计大奖赛,以此推动整个文具产业的创新能力发展。当灵感的火花来袭时,我整个人都被一种喜悦笼罩。因为,我找到了一条为家乡经济服务的好路子,比作画时得到的创作灵感更令人兴奋。

  后记:在之后的补充采访时,宁海县文联主席刘尚才向笔者介绍了历届大赛情况。这个赛后来的名称为:“潘天寿设计艺术奖”全国文具设计大赛。刘尚才说,“这个大赛是潘公凯先生鼎力支持的结果。‘潘天寿设计艺术奖’是为推动设计艺术的发展而架设的一道连接产、学、研的桥梁,这是潘院长当年的构想,现在已经实现了。”

  笔者从资料里看到,首届的大赛,打了两个响当当招牌,即如征集作品告示中所说:一是潘天寿为命名,二为“活动期间有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先生携中央美院有关专家、教授组成评委对参赛作品进行评、颁奖及举办点评讲习班。”从第二届开始,主办单位直接为: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

  全国文具设计界的热情被激起。据统计,四届大赛,共有22省市的500多所高等院校及设计机构相关企业参与了活动,参赛作品达1万多件,400多件获奖作品,有100多件作品被文具生产企业买走或有参考和关联。

  原来宁海的文具一副老面孔,现在的文具式样五花八门、多姿多彩,大大提高了宁海文具在市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原来的生产企业只有得力集团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和设计人员,现在家家企业都有了相应的配置。清华科教一家企业一次就引进了创意设计大学生五六位。四届大赛间,全县文具企业引进了500多位相关人才。二是丰富了宁海县作为全国文具之乡的品牌内涵。三是开辟了一条企业与大专院校的联络通道。

  采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建云时,王部长深有感触地说,“潘公凯院长不仅激活了宁海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也激活了宁海经济的创新能力。”

  下篇 弥散与生成

  弥散与生成,取自于潘公凯最近在北京和杭州的两次展览名。

  问:弥散与生成,我看是哲学命题,是量变向质变转变的过程,是矛盾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展现。我更一步理解是在全球化鱼龙混杂的背景下,作为一个艺术家,不能迷失自我,更要创造新的自我。您是这样考虑的么?

  答:“弥散”是流通网络发达的结果,是全球化不可避免亦无需避免的积极现象。但“弥散”是信息能量从高阶位向低阶位的流动,是“熵”的增值。在“弥散”的大趋势中,寻找新的生长点,不断地寻求与建构某种“负熵”的涌流,是必要的平衡与补充,希望有新的艺术系统不断生成,仍然是有利于全球艺术生态的。

  问:您与您父亲在艺术之路上,是同宗继承,还是另起炉灶?

  答:你不是搞美术专业的,可是,你提了专业性很强的问题。我遵循的是父亲生前极力捍卫的传统,并努力将这个传统往前推进了一步,让传统文人画能够适应当代人的视觉审美和环境空间欣赏要求。

  问:“父子院长”,有人这样称呼您父亲和您。可我记得,由于你们的时代不同,潘天寿先生面对民族艺术遭受巨大冲击下,提出“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的学说,“(中西绘画流系)可以互取所长,但又要泾渭分明,不可漫无原则”。而您任职时,面对是如何处理全球一体化和区域文化的关系这个大问题。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使命,是么?

  答:是的。不仅是艺术上的,还有教学管理上的。

  后记:潘公凯从1996年起担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2001年,从国美调入中央美院担任院长。他说:“央美和国美由于建校历史不同,拥有两种不同的风格和学术氛围。所以要根据学校原有的规律和传统,从不同基础、不同结构出发,因地制宜的进行改革。”

  2009年,中央美院的设计学院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30所世界一流的设计学院之一,中国大陆入选的仅中央美院设计学院一家。他说这是他没有想到的,也是大家努力的结果。

  在国美任职时,学校面临各种问题:资金短缺、设施陈旧、生源少,师资匮乏。而在央美任职时,困难更多。潘公凯说,“什么都要做,很多地方都要改进。”不管有多累他每件事坚持亲力亲为。回顾在两个中国最重要的美院分别担任院长的岁月,潘公凯说:“院长是我最累的工作。没有双休日,没有寒暑假,每天都很晚离开办公室,几乎95%的时间都是用在学校工作上。”但是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让他始终保持着工作激情。

  除了当院长,潘公凯还是为中国近现代美术“正名”的美术史家。

  作为潘天寿的儿子,潘公凯当仁不让一直致力于对父亲潘天寿的艺术研究。1983年完成《潘天寿评传》的撰写,1995年完成《潘天寿绘画技法简析》,从笔墨、构图、境界三个方面研读潘天寿艺术的心得与札记。1996年组织编定的《潘天寿书画集》上下两编,该集是潘天寿作品鉴定的权威依据和潘天寿研究的基准文献。关于潘天寿艺术思想的整理,先后编撰了《潘天寿美术文集》和《潘天寿谈艺录》。后者用语录的形式摘编画论,单刀直入,重点突出,是学界研究潘天寿思想理论最基础的材料。潘公凯在《自述》中谈到,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越来越感到无论潘天寿研究还是画展,不仅是家族的事情,它更是百年中国画事业中的一部分。他也想逐渐从潘天寿研究扩展到中国画教学研究,并渐渐地开始以宏观的角度思考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问题。

  潘公凯还是国家形象的设计者。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室内展陈设计、2008年北京奥运会视觉设计项目、中国南极科考站设计、国美、央美的一些著名建筑,等等,都是他带领团队或亲自完成的。

  潘公凯曾经在《自述》中写道:“我要在自己的一生中做一个实验。”这是他在经历了文革之后,看多了人性的“恶”之后,更想保持无私向善的人格,一种高尚的个人精神修养。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工作处事,他说:“我始终把自己的作品和其他的事情一样,看成是我生命的痕迹。”

  这与潘天寿先生关于人品艺品画品的观点相吻合。直到这里,我看到从冠庄流出的两条河,在这里找到了汇合点。不,他们就是一条河,一个在前,一个在后,后浪推前浪,直到波澜壮阔。

  (作者潘家萍,笔名浦子,出生于宁海冠庄,中国作协会员,创作以冠庄为背景的长篇小说《王庄三部曲》,其中的《龙窑》入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艺文志 00018 一条从冠庄流出的河 2014-10-24 浙江日报2014-10-2400006 2 2014年10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