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朝文新智

化生态优势为办学优势 走高校特色创新之路

——丽水学院改革与发展纪实

  文 / 季翼平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丽水学院荣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成为浙江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这一成果是对丽水学院特色办学的充分肯定。

  从最初的处州师范学堂到现在,丽水学院已经走过了107年。2004年,学校成功升本,成为丽水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其扎实演进诠释着这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学校所积淀的厚重潜力。

  2010年,丽水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评估。面对学校的实际和新阶段的发展特征,结合评估专家意见,如何实现错位发展,办出自己的特色?新一届党政班子给出了这样的答案——立足丽水,服务丽水,并提出了“科学定位、创新机制、优化结构、培育特色、勤俭办学、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强力启动“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铸校”的发展战略。

  同时,省、市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为丽水学院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学校发展规划第一次被纳入丽水市规划体系,成为丽水市“十二五”规划体系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由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进行发布。2011年12月31日,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丽水学院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支持丽水学院发展的一揽子措施。2013年5月22日,省委主要领导莅临视察,在对丽水学院立足地方、紧盯地方、服务地方充分肯定的同时,对丽水学院特色办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虽然升本时间不长,相比全国全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内涵建设等方面的基础薄弱,但是,丽水学院砥砺前行,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大胆开展欠发达地区薄弱本科院校综合改革,化丽水山区生态资源优势为办学优势,办学定位逐渐清晰,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土需求、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扎根丽水促进协同发展

  近年来,丽水学院从校企协同创新为地方经济提质、服务地方文化产业等多个方面求突破,探索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出路。

  学校紧跟丽水市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脚步,紧密对接丽水市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协调发展和生态旅游业、生态休闲养生养老业、文化特色产业有机融合的“3+3”生态产业体系建设,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着力打造龙泉青瓷协同创新中心,组建了丽水市工业技术研究院、丽水市经济发展规划研究院、丽水市快速制造研究中心、工业机器人研究所等平台,成立了“瓯江文化”研究中心,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研究特色和错位竞争优势,创新驱动发展亮点频仍。

  2013年12月25日,丽水学院与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开发区)举行了战略合作暨产学研联盟工作站启动大会。学校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为集聚区的合成革产业改造、汽摩配产业、生物制药等领域提供智力支持,推动丽水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发展战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在关注工业生产的同时,丽水学院还以技术创新反哺地方文化产业。由丽水学院和丽水市科技局共建的3D快速制造技术研究中心,通过引进和自主研发,将3D打印技术成功应用到龙泉青瓷的制作中,使原来需要耗费一个月的生产流程能在几个小时内完成,使面向一般消费者的普通青瓷产品实现大批量复制生产,弥补了龙泉青瓷产业的一大发展短板。“我们从德国和美国引进先进的3D打印设备,同时开展青瓷材料、青瓷烧制工艺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现在,只需通过三维扫描原件、电脑数据成型、3D树脂模型就能制模烧制一件作品。”3D快速制造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林云峰说。

  丽水还是浙江省乃至全国的重点侨乡。为打好“侨牌”,丽水学院与丽水市侨办等部门共同组建了以“联络华侨、研究华侨、服务华侨”为宗旨的柔性学院——华侨学院,在促进当地华侨要素回流中发挥积极作用。

  能力为先培养应用人才

  丽水学院坚持能力本位,建立开放立体式实践育人体系,全力培养一大批符合丽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创新创业意愿和实践能力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2012年11月,丽水市工业技术研究院在丽水学院工程与设计学院成功落户。工程与设计学院是构建丽水特色的现代化技术体系孵化器,是链接企业、高校、科研单位有机合作的调节者,为丽水学院的师生实践“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的科研理念提供了边界渠道,也为学生实训实习提供了有效平台。

  校企共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如今屡见不鲜,但在丽水学院,这项工作又有了“强强联合”的创新实践。

  作为照明产品生产大国,“光源与照明专业”在我国的普及率非常低,在浙江省内高校甚至一直处于空白。丽水市缙云县的浙江山蒲照明电器有限公司,虽然成功跻身“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电光源制造企业”之列,却常年面对着专业人才不足的发展瓶颈。

  这条人才供需鸿沟,被勇于创新的丽水学院成功填平。2011年9月,丽水学院在探索开设山蒲学习班试点的基础上,与山蒲照明签订了校企共同办学协议,企业首期投入共同办学资金2100万元,以“强强联合”的方式建立光源与照明专业,由双方共同参与确立办学目标、创建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开展科研并构建相关优势学科,有的放矢地培养专业化高端技术型人才。

  成功的合作模式,如今已在丽水学院不断实现“复刻”——继和山蒲照明开展深度合作后,丽水学院又与中国涛涛集团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成立“丽水学院涛涛集团产业研究与发展中心”、“丽水学院涛涛集团教学实践基地”,开设涛涛班,揭开了校企共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又一新篇。

  学生在各类比赛中屡创佳绩,就是学生能力的生动体现。在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绿谷鸟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业计划”摘得全国金奖,成为全国所有参赛团队中获得金奖的唯一地方院校;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得省级一等奖14项,其中选送参加全国展演获得4项一等奖;2013年,在“百年合唱·中华梦想——第十二届中国(温州)合唱节”上,丽水学院大学生合唱团获得金奖;从1986年开始,连续7次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取得优异成绩,在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一举获得2金、1银、6铜,实现了浙江省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竞赛类项目金牌零的突破。

  创新机制增添发展活力

  为了更加突出办学特色,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丽水学院对院系设置进行调整,按照“有所不为而有所为”的思路做了减法。

  深度重组二级学院,优化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结构。破除传统按学科设置二级学院的做法,以服务丽水绿色生态发展为导向,以学科为依托,以特色专业群为基础,将原有的11个二级学院逐步调整为6个特色鲜明的二级学院。重组后的二级学院通过全新的组织形式、管理模式,更加凸显了内涵建设和地域特色,使学科专业与产业发展的适应度、学校与城市功能的匹配度、学校与山区绿色发展的契合度得以明显提升。

  学校将原先分散在各二级学院的师范专业集中,围绕培养高素质农村教师、引领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定位,努力建设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师教育学院。作为全省首例教师教育体制改革举措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和兄弟院校的充分肯定。

  重组后的生态学院利用学科和人才优势,与丽水合成革龙头企业——尚上集团联合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孙寿鹏为核心的新材料研究团队,组建了新材料研究院并申报浙江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着力解决合成革产业转型升级的公共关键技术。

  医学与健康学院积极筹建丽水市转化医学研究院,以重构医学科研流程模式为核心,通过学科资源整合,形成医学科研新体系为导向,重点解决临床实践问题;紧跟丽水市打造养生福地的战略目标,开设养生养老等新的专业方向;与瑞典耶夫勒大学合作举办护理学专业,在教育国际化发展道路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成为全国设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少数新建本科院校之一。

  商学院围绕培养创业创新人才、建设创业型学院的目标,建立校企协同创新创业机制,创设创业战训一体化实践模式,建设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搭建创业项目孵化平台,着力构筑起一套集师资、课程、活动、实训、孵化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优秀的创业创新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由省民宗委和丽水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民族学院,紧紧抓住民族工作向东部、向城市转移的契机,依托全省唯一的民族学重点学科和民族学专业,整合校内外资源,大力培养民族人才、服务民族事业、凝练民族特色,努力填补浙江省乃至华东地区民族高等教育的空白。

  推进“学校宏观调控、学院自主办学”的两级管理体制,初步建立了以“效益优先,兼顾公平”为原则的绩效分配体系,积极开展教师分类评价考核制度的探索,各二级学院办学主动性和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有力推动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设立“校长特别奖”和“工作创新奖”,对在学校改革发展中作出突破性、增长性贡献或取得标志性成果的个人和团队进行奖励。

  改变经费预算方式,以扶优、扶特、扶强的原则和项目制集约配置优质资源,全力支持重点项目的培育建设,努力集聚若干个“拳头产品”。

  以经营的理念盘活资源,积极拓展融资途径,全面共享的机制逐步建立,打破通讯运营商的垄断格局,成功引进社会资金投资校园信息化建设,将当前最先进、最稳定的技术应用于校园,校园信息化建设上了新台阶。

  公共服务机制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着眼后勤社会化改革理顺甲乙双方关系,建立了“全口径、标准化”的后勤服务体系,服务质量显著提高,不少兄弟院校来校交流学习。

  学校建立了教育教学协调会议制度,教育教学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和以大学生生活指导为主的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日渐深化,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有机结合,育人工作与教学、科研同时考核,学生满意度大幅提高。建立书院育人工作体系,打造“最关爱学生的大学”初见成效。2014年6月,全省高校文明寝室建设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在丽水学院召开,其书院制管理模式得到主管部门和兄弟院校的高度肯定。

  随着一批批带有顶层设计性质的改革方案相继出台,随着一项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作用的改革举措陆续推出,随着创新理念的深入人心和改革举措的雷厉风行,办学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创新动力得到进一步激发,管理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内涵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行百里者半九十。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4年,是丽水学院成立10周年和办学107周年,也是学校全面深化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年。丽水学院将继续瞄准“三步走”发展目标,扎根丽水,继续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办学、创新兴校”之路,努力在化“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过程中体现丽水学院的功能和价值,努力把学校办成山区最需要、最受欢迎的大学。


浙江日报 人文·朝文新智 00014 化生态优势为办学优势 走高校特色创新之路 2014-10-23 浙江日报2014-10-2300008 2 2014年10月2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