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法治中国的浙江实践特别报道

文章导航

安吉深化村级事务准入制——

基层减负,社会治理更给力

  编者按:当前,基层村(社区)普遍存在机构牌子多、考核台账多、达标创建多等现象。这一问题的存在,不仅加重了基层负担,而且助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歪风。今年初,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将解决村牌子多、台账多、检查多、考核多等问题,作为“八项专项整治”的重要内容,在全省全力推进村级减负。安吉县从2012年就开始行动,全面推行村级事务准入制,让基层社会治理更给力。

  本报记者 廖小清

  县委报道组 陈毛应

  竹乡安吉,以“中国美丽乡村”闻名。

  然而,这个坐拥万顷竹海的第一个国家生态县、“联合国人居奖”唯一获得县,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乡村治理也遇到了不少烦恼:一座座漂亮的村办公楼,挂满眼花缭乱的机构牌,少则几十块,多则上百块,与乡村风景格格不入。

  众多牌子背后,衍生出大量台账和考核,既加重村干部负担,影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功能的有效发挥,又容易滋生政府部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正之风,有损政府形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这为基层治理提出了要求和方向。

  村和社区作为与群众接触最密切的组织,如何创新社会治理,提升治理水平,增强发展活力?针对牌子多、台账多、考核多等问题,从2012年起,安吉推行村级事务准入制,从精减牌子、清理台账、优化检查考核入手,减轻基层负担,激发基层组织活力,更好地服务群众。

精牌减压——

基层负担降下去

  一个村,竟有164块牌子!

  记者近日来到递铺街道义士塔村,村委会主任吕吉娣对这件困扰多年的往事记忆犹新:“村便民服务中心挂满了外来员工维权服务站、工会办公室、气象信息服务站等牌子,最后只有天花板还空着。”

  当时,平均每个村上墙的机构牌有68块。村干部形象地说:“国务院有多少个机构,村里就有多少块牌子。”为应付各类检查,他们将牌子做成活动式、插卡式、窗帘式,哪个部门来检查,就挂哪块牌子。如果不挂,村里就会被扣分,或被相关部门批评不重视某项工作。

  五花八门的牌子,以及多如牛毛的任务和考核,给各村带来不小的经济负担。吕吉娣说,过去各种机构、制度、职责等牌子,多用PV板制作,每块价格80元左右,后来都用有机玻璃制作,平均每块要200多元,每年仅制作和更新牌子就要花好几千元。

  花在台账上的金钱和精力更多。据县纪委统计,仅村级常规式工作台账,就有妇女、计生、社保等19大类、72本,另外每年还有30本常规考核台账。

  尽管在一些部门看来,在村级设个站、布个点,突出了工作重要性。而站点设置后,却做起“甩手掌柜”,不管这些工作是否符合实际,一味以此衡量工作是否落实。

  “有些考核,不是比工作实绩,而是比谁的台账资料做得好,我们三分之一以上精力花在上面。”让递铺街道鲁家村支书朱仁斌记忆深刻的是,一次县里为创建一项省级荣誉,村干部辛辛苦苦准备了4个月,22本台账堆起来高四五十厘米,花了6000多元钱。结果,有关部门仅抽查了几个村,绝大部分村的台账翻都没翻。

  天荒坪镇余村村支书胡加仁还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他曾担任村消防工作领导小组、禁毒工作领导小组等18个领导小组组长。这些帽子虽然是“被”戴的,但戴了就意味着责任。事实上,村干部根本不具备这种能力,也超出职责范围。拿锅炉安全生产检查来说,村里既无检查设备,又无专业培训,但是上级要求检查,只能去现场拍张照片走个形式,然后登记入台账。

  “一些部门本意是为服务群众,但有时为创新而创新,将一些不切实际的工作延伸到基层,就成了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必然给基层带来负担。”县纪委书记张建乐说,作为自治组织,村级承担本应由政府部门承担的大量行政管理职能,大大超过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所能承受的范畴,不堪重负。

  2012年6月起,安吉坚持依法、必需、配套原则,形成“县委主导、纪委牵头、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开始推行村级减负。在此过程中,先由村干部提出没必要的牌子、台账、考核等目录,有关部门提出须保留有法规依据的,否则一律取消。对允许进入行政村(社区)的事项,坚持“责权相统一、人财物相配套”原则,严格按照“权随事转、人随事转、费随事转”要求,明确授权内容、对象、权限、时限和经费。

  针对过去各部门多头和分散考核,影响基层干部的工作精力集中的问题,安吉县还规定,将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考核评比事项实行合并,统一考核,结果各部门共享,而且所有考核不得要求村里提供总结材料和档案资料目录外的其他专项考核纸质资料,具体材料以档案中的原件为主。

  目前,安吉已将原先政府部门的104项“进村”工作事项减少为17项,在精减机构牌的基础上,将各项制度录入村便民服务中心电脑,方便群众查询。台账统一规范为组织建设、民主选举、村务公开等6本,其他工作只做档案性记录。据统计,仅标识标牌制作费用,每个村每年就可以节约5000余元。

  村里的负担,一下子轻松了。

作风转变——

干部脚步勤起来

  减牌容易,要坚持却不易。

  清理结束后,个别单位为应对上级检查,有的要求将撤下的标识标牌重新上墙,有的未经批准擅自增加牌子……“这样做将前功尽弃,准入制流于形式,政府威信也会受影响。”作为牵头部门的县纪委负责人说。

  为此,安吉制定《村级事务准入运行规范》,明确准入事务的程序和标准,对审核准入的村级事务,涉及标识标牌的,统一规范模板式样、悬挂方式;涉及考核评比、创建达标的,对内容相同或相近的事项合并考核、结果共享;对新申请准入事务,必须由县城乡社区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统一审核,各部门不得擅自挂牌。

  “即使事务被准许进村,还要看基层是否满意。”金志成说,目前,安吉已经建立群众评议机制,年底由村级组织、村民、驻村单位代表组成评议小组,对准入事项进行评估,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对未按要求操作的准入事务,以及群众普遍反对或评议不满意的事务,督促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一律撤销。

  县委、县政府已连续3次开展实地督查,对发现的违规挂牌,在全县通报批评。今年3月,安吉县再次出台文件,从任务清单、考核评比、资金管理、用章规范等方面,全面深化村级事务准入机制。对于违反准入制的村级事务,追究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村级组织负责人的责任。

  减负是为了让各级干部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做好服务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各项事务。

  自2012年开始,安吉要求每名机关干部每周下基层不少于3次,乡镇干部每周进村访户不少于两次。同时,安吉还在县级机关部门开展“打假行动”,严查“假做事、说假话、做假动作”,改变少数机关干部布置任务当落实、责任推给村干部的轻浮作风,使职能部门和乡镇干部的服务质量,随着牌子、考核、台账的减少而提升。

  “村级事务准入后,我们日常所做的事务增多了。”县计生局副局长岳小才说,以计生方面宣传为例,他们将宣传资料做成小册子,百姓可在服务大厅随时取阅,不需挂牌搞形式了。

  “公安工作涉及的民生事务面广量大,有的还有突发性,碰到矛盾纠纷或各类案件,都需要直接与当事人面对面沟通解决,岂能靠一块牌子来解决?”县公安局负责人说,现在公安部门更重视上门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及时解决群众提出或遇到的各类问题,社会满意度明显上升。

  “以前是光见牌不见人,现在干部三天两头在村里,真是服务送到家门口。”如今,不少村民对干部作风竖起大拇指。

  标牌少了,考核减了,不等于相关的工作不用干了、制度不落实了。如今,在每个村的便民服务中心的醒目位置,都悬挂了一张图,上面标注有各种机构分布图和责任人。经过准入的各种考核制度,在村便民服务中心的电脑上,只要轻点一下鼠标就会立即显示出来,代替了过去挂满墙的各种制度宣传牌。

科学考评——

干劲活力涌出来

  减负,并不意味着减职责,该管的事务要管得更好。

  为此,安吉一改过去的看台账、听汇报等形式主义做法,明确要求“用实效说话”,所有考核考评以村(社区)工作实绩和村(居)民反馈意见为主。

  如今,安吉县民政局副局长傅雪忠养成了一个习惯,一有机会就去村里转转,看看基层在创建民主管理示范村时,村务公开是否及时、全面、规范,发现问题当即提出,及时改进。对这项工作,县里作出规定,由县纪委、组织部、民政局等每季度组织一次暗访,检验创建活动的成效。

  县民政局既是村级事务减负的推动者,也是执行者。傅雪忠说,以前一些考核往往侧重于查看会议记录、组织架构及相关文字、照片等台账,对工作推进的成效和百姓反映并不重视,以致一些村的台账相互抄袭、大同小异,有个别村甚至连村名都照抄不误。

  变过去的年底看台账,为现在的日常巡查暗访,这是安吉改进基层考核方式的变化,也是工作作风更务实高效的见证。

  县计生局与暑期实践的大学生合作,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方式,随机走访育龄群众,对计生上门服务情况、计生知识知晓度、群众对计生工作的满意度等,进行公正客观的记录,让考核更加科学、准确。县政法委利用集基础数据、日常工作、事件处理、研判分析、考核评估于一体的基层社会管理综合信息服务系统,被考核单位均可通过这个网络平台上报相关信息,减去做台账的烦恼……

  对清单以外事务,严格实行“费随事转”,经批准后按委托协议进入。对协助办理的事项,部门不得在村(社区)成立组织机构、设立专门场所。同时,建立政府部门与基层自治组织之间的双向履职评估体系,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让农村自治有更大的空间和活力。

  一系列举措,使村干部顿感担子减轻,能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放在村务上了。

  记者来到距县城25公里、海拔780米的山川乡马家弄村,映入眼帘的是两面心状的“幸福墙”,800多张村民的笑脸,诉说着这里的和美生活。

  在村便民服务中心,记者打开“接待登记簿”,发现申请服务登记的内容五花八门,修水管、安装断路器,甚至还有帮老人背米。“现在村干部时间宽裕了,只要村民有需求,我们都尽量提供服务。”村党支部书记沈广宏笑着说,以前各类检查、创建活动层出不穷,至少得有一半精力应付各类考核、台账。实行村级事务准入制后,村干部释放了压力、激发了活力,集中精力抓村务。目前,该村年初确定的农户外墙改造、乡村旅游开发、村道拓宽等10项民生工程,均进展顺利。

  如今,安吉县级职能部门的19大类、121项事项已全部下放到村便民服务中心,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办成事,深受村民欢迎。看着村干部干劲十足,61岁的村民朱伟根告诉记者:“过去总听到村干部说很忙,但忙些啥谁也不清楚。现在他们天天为服务村民和项目工程忙着,村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浙江日报 法治中国的浙江实践特别报道 00003 基层减负,社会治理更给力 2014-10-23 浙江日报2014-10-2300008;浙江日报2014-10-2300009;浙江日报2014-10-2300014;浙江日报2014-10-2300011;浙江日报2014-10-2300016 2 2014年10月2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