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聚焦水利

攻坚克难 细小之处见功力

  美丽

  有水则灵

  文 / 李昌先 赵晶

  沿富春江两岸缓缓前行,绿色的农田、斑斓的花海铺就了一幅绝妙的秀丽画卷,真是潇洒桐庐郡,奇美贯古今。这是桐庐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的见证。按照当地农业发展规划,桐庐将重点实施效益农业、色彩农业、生态农业、科技农业、安全农业等五大农业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有效促进现代农业经济发展。

  在桐庐发展美丽经济的宏大体系中,水,作为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无疑居于十分重要的基础支撑地位。2012年7月,桐庐被确立为第四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自此开始3年内,桐庐将投资1.04亿元,实施“一高五小”工程、灌区骨干渠系改造工程、大中型排灌闸站更新改造工程、农田灌排河道整治工程、小型水源工程建设改造等五大项目工程,改造8.9万亩灌区,更新改造286.55公里末级渠道和97.07公里排水沟。这是桐庐对遍及田间地头的最末级水利设施的全面改造提升。

  与此同时,在河道整治、清水治污、防洪排涝、农村饮水以及水利长效管理等更为广泛领域,桐庐全面发力,负重前行,善做善成,为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美丽经济提供了扎实的水利支撑。美丽乡村,因水而处处灵秀;美丽经济,因水而生机勃勃。

攻坚克难 细小之处见功力

  山的伟岸,石的气势,水的灵韵,林的秀色,构成了桐庐山水极具内涵的景致与诗画般的意境。这里醉倒了北宋名臣范仲淹、元朝画家黄公望,成就了传世名篇《潇洒桐庐郡·十咏》,以及绝世画作《富春山居图》。但“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貌特征也成了当地农田水利建设的难题。

  桐庐四周群山耸峙,中部为狭小河谷平原,山地与平原间丘陵错落。这样的地貌注定耕地零散点缀于丘陵间,或沿山坡形成梯田,进而造成灌区难以成片,灌渠造价高昂。“尤其是梯田,不造灌渠难以保障农作物生长;造灌渠,每层梯田宽度狭窄,又有落差,造价要比平原地区高出一倍多。”谈及此问题,桐庐水利相关负责人颇为无奈。

  此外,桐庐土质偏砂质,地层柔软易下沉,传统渠道渗水率可达60%以上,且渠道寿命短。以U型渠建设为例,在钱塘江下游平原地区,直接铺设模具,连接处做好防漏的渠道,可用8~10年;但在桐庐这样建造的渠道寿命却只有2~3年,土层的自然下陷会对渠道造成致命损伤,所以在铺设模具前必须先填埋石块加固基础,这也增加了桐庐农田水利建设成本。

  “成本是高了许多,但我们希望做出来的是高质量的工程,能够真正发挥农田水利设施功效,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这句话不仅是桐庐水利人的心声,更践行于当地“小农水”项目建设过程中。两年多来,桐庐不仅规范了从立项到建后管护各阶段工作,制订了相应的管理办法,还成立了水利水电工程监督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后期委托第三方检测,严把工程质量关。

  坚持与努力必将迎来喜人的回报。2013年,持续50天的罕见高温干旱天气以及“6·27”的特大暴雨给江浙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损失,但“小农水”项目实施区却免受灾情困扰,农作物长势良好,喜获丰收。“旱能灌、涝能排”得以真正实现,工程效果得到群众充分肯定。

  “小农水项目做得及时,质量也好!虽然个别农户为了青苗赔偿问题多次阻挠施工,但施工队在村干部的支持下还是顺利地完成了工程,镇政府和水利部门为我们深澳片的老百姓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啊!”江南镇的申屠村主任为桐庐“小农水”项目建设打出了高分。

  目前,正值新一轮冬春水利建设开启之时,该县2014年“小农水”项目建设已全面展开,将更新改造末级渠道76.30公里,排水沟23.88公里,打通该县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预计到2015年,桐庐项目灌区灌溉保证率可达90%,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至0.75,节水1272.55万立方米。项目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可提高1.2万吨,新增农业总产值2755万元,增加农户人均收入344.52元。

水利惠民 水美村美生活美

  淡淡莲香绕过两棵高大繁茂的银杏古树,悄悄飘进古村的家家户户,循着叮咚的太子溪消散在远方。几年前,环溪村的人们很难想象自己会生活在这样的场景中。而现在,这里不仅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景点,更成了村民增收的亮点。

  “加强水利基础支撑作用于我们桐庐而言十分重要,这与夯实农业基础,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保障全县粮食安全,以及建设现代农业和美丽新农村都密切相关。早在小农水项目建设之前,我们就开展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一系列工作,为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村旅游业奠定了基础。”桐庐县水利水电局党委委员袁雪挺有感而发。

  环溪村因被天子源、青源溪环绕而得名,建村至今已有620年历史。逐水而居,因水而兴,秉持这一理念,环溪村民的先祖们在建村之初就先建水系后建村,至今还留有一些古老的水利设施供人们使用。然而,曾几何时,随着近现代工业发展以及管理模式的落后,古朴的环溪村变成了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大沟就是垃圾污水家。

  早自2008年起,结合新农村建设、污水处理工程、古村落保护,桐庐县水利部门对环溪村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先后投资800万元对环溪村6公里河道实施美化提升,河道清淤近1万方,拆除河道上违法建筑,将过去河道边臭气熏天的“猪栏”拆除,改造成休息茶吧,新建石板堤防1200米,将人工绿化景观与自然溪水景色融为一体。同时,投入280万元在村里新建生活污水池9个,农户全部实现截污纳管。

  如今,村子里600多户村民每天产生的200多吨生活污水都会源源不断地注入污水处理站,经过处理合格后才予以排放。村子中心的两棵古银杏旁莲香环绕,祠堂口脏乱差的农贸市场也变成了村民的“后花园”。“现在我们村里的民宿每个周末来的人很多,旺季时还要预约,否则可能找不到床位。”环溪村民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近年来,通过深入贯彻落实省市有关扩大有效投资、“清水治污”、“三改一拆”、“三江两岸整治”、“三双”活动等一系列重大决策,桐庐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绿色崛起、转型跨越之路,涌现了一批像环溪村一样的美丽乡村金名片。

  今年,桐庐开始全面实施“五水共治”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实施源头治污截污、河道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提升、景观亮点打造、长效机制构建等一系列措施,达到从根本上治污,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发展。在水利领域,则更是重任在肩,一批事关桐庐百姓民生和长远发展的重点工程正在快马加鞭,加紧推进——以两江治理、中小河流及小流域治理、山塘水库加固、区域排涝、农村灌排河道整治等工作为重点,全面推进防洪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城乡防洪能力;以推进排涝工程、积水点综合治理、河道清淤疏浚、完善排水泵站设施等为重点,着力消除易淹易涝片区;通过3年左右实现新增供水7000吨,管网更新改造800公里以上,完成11.4万人规模的农村饮用水安全提升工程,建成城乡供水一体化水厂及配套设施工程。

革故鼎新 建管并重求长效

  相较于平原地区,桐庐“小农水”项目建设虽难,但更难的是农田水利设施的长效管控。“经过多年投入,水利工程建设已经做得差不多了,我们需要从建设水利迈向建管并重水利新阶段,这不但在小农水方面,在水利其他工程上同样如此。”袁雪挺说。

  为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桐庐在“小农水”项目建设之初就展开了一系列相应的体制机制改革探索。

  ——依据各类农田水利工程的公益性和准公益性特点,探索建立财政资金引导的多元化、多层次投入机制,由政府、村民共同出资建设“小农水”;

  ——从当地实际出发,建立政府主导、责任明确的管理体制;

  ——大力推广农民用水协会的组织形式,使受益农民群众真正成为项目建设和管理的主体,积极、全面地介入包括立项、决策、规划、实施、管理、检测、评估和利益分享等各个环节;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灵活有效的工程运行机制。

  体制机制创新带来的成效十分明显,群众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得到有效激发。

  深澳村外有一条两米宽的溪流,一遇大雨,溪流就会溢出河道淹没两边田地,村民深受其苦。建设该村的“小农水”项目时,桐庐县水利水电局应村民要求加深了河道深度,村民自己也出资修建了部分河道。“河道的整治关乎我们的生活,政府已经开始牵头做了,身为主人的我们怎么好不积极!”正在溪边农田中忙碌劳作的村民说。

  在桐庐分水镇,《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养护办法》已开始施行。“该镇依据管理养护办法,组织建立了相关具体的项目管护制度和考核机制,管护工作与乡镇年终考评挂钩,并与管护人员签订管理责任书或管理协议,从而明确了管护内容、管护要求及管护报酬支付方法,有效保证了该项目建后管护工作的落实。”桐庐水利水电局相关人员介绍说。

  在另一个被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的农村饮用水工程方面,近年来,桐庐县委、县政府共投入2.1亿元,使全县30万农村人口饮上安全放心水。为了加强饮水工程建设管理,县政府出台了《桐庐县农民安全饮用水供水管理办法》和《桐庐县农民饮用水工程管理绩效考评办法》,从供水设备维护、水质消毒监测、实行有偿供水等方面进行考核。按考核成绩实行以奖代补,达不到规定分数取消以奖代补奖金。目前,该县已连续6年获评全省农村饮用水长效管理达标县称号。

  农村饮水工程是一个动态的工程。下一步,该县将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对水源地保护、蓄水池设施、环境进行改善。对工程进行查漏补缺,做好工程设施管理维护,确保全县农村人口长期喝上安全饮用水,保证百姓身体健康。

  富春江、分水江,是贯穿桐庐的母亲河。2013年,该县出台了《桐庐县委、县政府关于全面开展“河长制”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这在杭州市还是第一家。全县各乡镇(街道)、库区的83位行政领导兼任“河长”,实行“一对一”管理,建立起了县长为“总河长”,乡镇(街道)行政负责人为本辖区“河长”,各行政村负责人为“村级河段长”的三级管理体系。“河长”对所辖河道管理范围内的水生态环境治理和管理工作负总责,落实河道管护保洁队伍和管护制度,协调落实河道维修养护经费,组织实施河道生态建设和水环境治理,负责做好河道防汛工作,检查河道工程维护、水域岸线资源管理,依法组织检查处置各类河道内违法行为。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桐庐人心中都有一个儿时的梦,那时的水很清,鱼很多,夜晚看着星星,听着潺潺流水和妈妈哼的摇篮曲,步入梦乡,这是桐庐人记忆深处的乡愁。伴随从“小农水”项目建设到“五水共治”各大项目的全面实施,这一记忆中的乡愁已在桐庐城乡得以或保留或重现,并正在弥漫。


浙江日报 聚焦水利 00012 攻坚克难 细小之处见功力 2014-10-23 浙江日报2014-10-2300012;浙江日报2014-10-2300011;浙江日报2014-10-2300009;浙江日报2014-10-2300013;浙江日报2014-10-2300014;浙江日报2014-10-2300015;浙江日报2014-10-2300017;浙江日报2014-10-2300022;浙江日报2014-10-2300019;浙江日报2014-10-2300028 2 2014年10月2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