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看鄞州新发展
本报记者 徐峻 袁华明 刘刚
李建新 区委报道组 章燕飞
马拉松比赛,起始领先并不难,但要全程保持领先,则非常难。区域经济发展犹如马拉松比赛。当宏观经济步入新常态,人们不禁要问,那些传统工业强县(市、区)的发展速度还“快”得起来吗?
宁波鄞州区的回答令人振奋:今年1至8月,该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高于全省4.5个百分点。其中,高新产业增速超出规上工业平均增速3.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工业总产值中占比达28%。上半年鄞州区GDP也继续保持8.1%的增幅。如果拉长时间坐标,还可以看到,2012年、2013年,鄞州区连续两年获评全省14个产出千亿元以上县(市、区)工业综合考评第一名。
这是一个新速度,既不是过去高增长的速度,也不是当下普遍的下行速度;是一个较快的、有质量的、可持续发展的速度,是一个适应新常态的新速度。
鄞州的新速度从哪里来?“速度来自转型。”鄞州区委书记陈奕君介绍说,这些年来鄞州区坚持转型发展不动摇,一任接着一任干,旗帜鲜明发展新兴产业,大刀阔斧淘汰落后产能。“可以说,没有过去这些年的坚定转型,就没有今天鄞州持续较快的发展速度。转型才能更好发展,转型才会快速发展。”这个新速度的取得,正是鄞州多年来坚持转型升级的结果,转型的目的是为了升级,鄞州已经冲破旧的发展模式的天花板,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
发展道路越来越清晰,新兴产业“挑大梁”
以高污染、高能耗为代表的旧发展模式付出了高代价,鄞州产业经历了一次次蜕变,实现了华丽的转身——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为代表的新发展模式获得了持续的高增长。
那么,从粗放的高增长到转型升级后高质量的高增长,需要什么样的产业支撑?鄞州的发展实践证明,新兴产业无疑发挥了巨大作用。
时隔一年,我们又一次来到鄞州区,看到的是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先进的流水线上机械化、智能化程度又有了新提高,物联网又增加了新产品,先进制造业开始从点到面扩张,出口贸易和跨国经营又有了新局面……
鄞州区分管工业的副区长黄新山告诉记者:“这些年来我们最大的共识就是,对经济发展大方向很清楚,知道要什么不要什么;对发展路径很清晰,知道该怎么走不该怎么走。高能耗的不要,环境不友好的不要。这条道路方向越来越清晰!”一批节能、环保、高端、高附加值的企业在鄞州落地生根、发展壮大。
不仅形成了发展共识,鄞州企业也正在具体实践着这一共识。目前,新兴产业企业群已经成为鄞州经济发展的支柱,有龙头企业29家、骨干企业100家、高新企业280家,这3类企业占规上企业85%。
宁波国研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物联网相关产品研发的企业。一个小小的芯片粘贴在电动车上,可以给车子定位,车主再也不用怕被盗;一个标签被注入高科技数据存储后,可以读出所购买产品的全部信息,比如订牛奶的客户就可以知道整个运输过程中温差是否有较大变动;城市的窨井盖上贴上标签后,检测车以时速60公里的速度经过,也能“读”到窨井盖是否破损的信息……
这些产品充满了“智慧”,也给国研软件带来了爆发式的增长。位于鄞州的宁波南部商务区内,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里,有一批和国研软件一样的新兴产业企业,成为鄞州发展的新增长点。
新兴产业是转型升级的标杆,鄞州也一直将此作为发展的第一要义。一组数据印证了鄞州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200多亿元的新材料产业体量,为鄞州发展新速度作出重要贡献;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已占经济总量28%,为新速度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他们又重点瞄上了软件信息产业,每年增幅30%。上半年软件信息企业有560家,产值33亿元。
与此同时,鄞州拉高标杆,用底线思维倒逼企业转型,淘汰落后产能。 (下转第二版)
(紧接第一版)很多年前在鄞州随处可见的低、小、散企业已再难见到,取而代之的是“高大上”企业。原先天空飘着黑烟、地上流淌污水的企业随处可见,现在一批现代化自动化程度高、拥有国际一流设备的企业已取而代之。经过多年努力,鄞州已经基本淘汰了铸造、印染、化工、小五金、传统纺织、电镀等环境不友好企业。去年还关闭一个电镀园区,放弃了10多亿元产值。与落后生产方式做一个深度切割,淘汰这些落后的产能,为新兴产业腾出了发展的空间。
与国际一流企业“对表”,创新驱动“唱主角”
对于经济先发的地区来说,转型升级的压力越来越大,这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先发地区必须面对的难题。鄞州经济体量始终处在全省领先方阵,一直居于千亿工业产值县(市、区)之列。按照一般的规律,经济体量愈大,增速下行压力愈大。鄞州打破了这个惯例。如何破解转型升级的瓶颈、依靠创新驱动转出新空间?鄞州的做法是,与国际同行中的龙头企业“对表”,奋起直追这些国际巨头。
不久前,东睦新材料公司成为特斯拉汽车的配件供应商。这家企业总是和日本、欧美等世界同行比质量、比性能、比设计。从家电、摩托车到汽车发动机配件,“东睦”的粉末冶金产品已经打入了高精尖领域。由于产品先进,在汽车发动机、变速箱以及底盘避震系统、制动系统等方面占领了较大市场份额。说到将来的发展,公司董事长芦德宝说,他们还将研发生产多种新材料产品,特别是市场前景看好的永磁体等磁性材料。“根据国际行业的前沿发展趋势,我们都会储备一些好的研发项目,比如汽车发动机VVT产品,是我们2009年储备的项目,去年开始大批量生产后效益非常好。”
与国际同行中的一流企业“对表”,已成为很多鄞州企业的习惯,鄞州企业依靠创新驱动紧跟国际行业的潮流,勇做弄潮儿。
大量的传统产业也在创新发展中获得了脱胎换骨的转变。鄞州传统产业如汽配、纺织、家电、文具等,依靠科技创新一步步实现自我蜕变,一部分升格为高新技术企业,一部分就地转化成新兴产业。这正好印证了这样一句话:只有夕阳企业,没有夕阳行业。传统产业的转型,是新兴产业的血管中流淌着传统产业的血液,也是传统产业进行“造血式”自我改造的结果。
一舟集团主要从事的是线缆生产,20多年前成立之初主要生产数据连接线,如今已是综合布线提供商,不仅卖产品,还卖方案、卖设计。在去年30亿元的总销售额当中,有不少就是以整体解决方案的方式实现的。企业的产品在智能楼宇、数据中心等方面应用广泛,已成为信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司董事长张文阳说:“从单一产品到整体方案、从贴牌生产到打造自己的全球化战略,我们始终紧跟国际同行中的龙头企业,通过创新,我们奋起直追。”
据了解,为了紧跟国际潮流,一舟集团组建了一支与国际接轨的研发团队,还在北京设立研发中心,公司的产品现在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超过10%,在国内同行中排前三,现在用自主研发的设备,保障了产品的精度和质量,同时采用国际先进的进口检测设备对自家产品进行检测,让进入市场的每一件产品都是优质品牌的代言者。
和一舟集团一样,鄞州不少传统产业通过创新赢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对于科技创新,鄞州舍得大投入,通过政府投入的杠杆撬动了企业创新。2013年,鄞州财政安排科技经费1.6亿元,带动全区研发经费支出31亿元。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引导规上企业普遍设立研发机构,区内拥有市级及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78家,国家、省、市级创新型企业58家,省级企业研究院5家。鄞州区经信局副局长刘春生说,鄞州电子信息产业2013年产值达220多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超过70亿元,今年上半年在去年的基础上继续保持高增长。“成绩的取得,很大程度上是龙头骨干企业不断创新的结果。”
招大引强树强扶优,两“手”同心促转型
中国南车是一家央企,落户鄞州以后实现了飞速发展,并且从单一项目变成了现在的十多个项目,“滚雪球”式发展的背后是鄞州招大引强的发展思路,也是地方政府始终高标准服务的结果。
据介绍,中国南车与鄞州区的合作始于2010年,去年开始正式投产,今年装备产品产值就可达10亿元。据企业负责人顾一峰介绍,中国南车落户鄞州以后,不仅生产地铁车辆,还在新能源车辆、无轨电车等新产品开发上收获不少,在电容新能源等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比如,新研发的无轨电车只要在公交站停靠时就可以完成充电,几秒钟的充电可以开七八公里路,而每公里仅耗电0.9度,更为关键的是其采用的电容新能源材料是无污染材料,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除了引进来之外,把本土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无疑也是鄞州持续高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日月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本土企业,董事长傅明康拿着图纸告诉记者:“如果泰坦尼克号那个年代有我们的产品,那么它就不会沉没。因为我们研发的一个配件产品可以让船舶在遇到障碍后以同样的速度后撤或者向别的方向前进。”
从本土的传统铸造企业到先进制造业企业,日月重工也享受到了政府“树强扶优”的真诚服务。在政府的服务下,日月重工通过转型升级,实现了产品结构由高科技附加值占少数、低端制造占多数的塔形结构,向结构明显优化的纺锤形转变,产品工艺日益提升。
通过树强扶优,鄞州一批有潜力的企业成长为行业领军者。今年鄞州财政安排资金8亿元,狠抓大企强企,出台龙头企业“一企一策”、重点企业树强扶优等政策。
经济稳健、快速增长的背后,离不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现在,鄞州已经把80平方公里的城区当作一个综合大平台来打造,通过上下联动等工作机制的创新,为区内企业提供便捷、快速、优质的服务。打通企业办事的“最后一公里”。
进入新常态,经济的发展更加离不开政府服务,在经济转型换挡的进程中,鄞州政府的服务也在不断完善中。
在政府积极有为之手推动以外,市场之手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经济持续领先的鄞州,和浙江大部分地区一样,转型升级已有十多年,依然保持着这样的较高速度增长,是因为有一群庞大而优秀的企业,他们是市场发展繁荣的主体,也是创新驱动的主体,更是新常态下继续领航的主体。在鄞州采访期间,不止一位政府负责人告诉我们:鄞州的发展靠的是一批优秀企业、一批优秀企业家。让市场作为新兴产业发展的主体、作为创新驱动的主体、作为做优做强区域本土经济的主体,这也是鄞州成功的秘诀之一。
优质高效的政府服务、灵活公平的市场机制,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明显,鄞州多年转型积累的能量蓄势待发,这种厚积薄发是转型浙江的样本,也是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