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政绩更关情
包璇漪
杭州富春路城星路的交叉口,继今年4月后,路面又一次塌陷了。
据说是因为附近某在建工地桩基连续墙漏水,导致地底泥沙流失,引起地面沉降。万丈高楼平地起,能否经得住风吹雨打,地下功夫很要紧。
这些年,公众对“地下”的关注,除了建筑安全,还有地下管网。一场大雨过后,内涝了;马路“开膛破肚”,附近小区就停水、断电、停气、断网了。城市通病屡见不鲜,深挖原因,也清楚明了——我国城市地下管线种类繁多,有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广播电视、工业八大类20余种管线,由于管理体制和权属复杂,涉及30多个政府部门和单位,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问题严重。
所以,老百姓头疼的,往往就是路面“肚皮”打开了,主刀的“医生”来自不同的部门,各自为政,路面很“受伤”,给百姓造成的麻烦,也往往叠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德国人有办法解决路面“开膛破肚”:在城市主干道一次性挖掘共用市政管廊,管廊内包括电力电缆、通信电缆、给水和燃气管道等,并设专门入口,供维修人员出入。由于管廊内的管道不接触土壤和地下水,避免了酸碱物质腐蚀,延长了使用寿命,并为未来发展预留了空间。此外,可以避免路面重复挖掘,且建成后几乎不再对环境、交通、居民生活等造成影响。
要借鉴,有两件事情要做,一是地下的“账本”要清楚,二是建设和管理体制要理顺。
第一件事,马上要有眉目了。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2015年底前完成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建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编制完成地下管线综合规划。依托大数据,“账本”理清不难。我国要用3年时间,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全面启动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
第二件事,只怕是要推动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德国各城市成立了由城市规划专家、政府官员、执法人员及市民等组成的“公共工程部”,统一负责地下管道系统的规划、管理、建设与安全监管等。
眼下,我省正在进行审批制度改革,地下城建要想高效能开展,摈除多头管理和各自为政,“一个窗口对外”该是应有之义。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坚持问题导向,整合行政资源,才能把“地下城市”建设搞好。
地下管网建设,关乎政绩观。城市地上建筑宏伟富丽,那是看得见的风景;若地下的管网也能留下百年“老字号”,则更能体现政府官员的民生情怀,体现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体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政绩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