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美丽乡村·蓝色家园

新罗礁:千年的等待

  本报记者 林上军

  以山而兼湖之胜,则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普陀。

  缸爿礁和新罗礁的“奇缘”

  从舟山朱家尖蜈蚣峙码头乘船至普陀山,一般仅需10分钟时间,中间必须经过一块礁石。

  这块礁石,从客船一侧远远望去,仿佛是一艘出没在翰海间的仙舸。只见惊涛拍岸,绿草点缀,当日礁上虽没有群鸥栖息,但从各个方向极目远眺,视线中都有它的绰约风姿。

  “这礁一度被当地渔民称为‘缸爿礁’,因为经常有海鸥停留。”顺着热心的向导——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会研究员王连胜手指方向看去,礁石呈长形,东西走向长约百米,海拔约10米。东边有一处约100平方米的乱石坪地,西边为高坡;西南海面上有许多干出礁,分布在长约300米的水域中。涨潮时,礁石西边大部分会被海水淹没,因此过往船舶一不留意,就会触礁。

  这样的礁石,对拥有1390多个岛屿的舟山来说,实在太不起眼。

  然而,如果你了解到它所深藏的文化底蕴,知道它是中日韩文化交流的标志性纪念物、是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证、是普陀山观音信仰的历史起点,你就会对它刮目相看。

  就在这块礁石上,刻有三个大红字——“新罗礁”,与之遥遥相对的普陀山南天门景区,也竖立着一块“新罗礁纪念碑”。“这是由于上这块礁不方便,韩国人在普陀山设立同样一块碑。”王连胜介绍,那是2004年的事情,韩国郡山大学教授金德洙等学者专程来到普陀山,表达了要在这里竖“新罗礁”碑的意向,为此韩国政府还专门拨款1万美元。

  韩国人以前被称为新罗人、高丽人,唐朝时期,新罗国清海镇大使张保皋,以官方名义,带领船队,经常载着金银、药材、珍兽等货,来中国沿海换取丝绸、瓷器等物,进明州港(今宁波)时,必经普陀山海域,由于当时航海技术有限,穿梭往来的新罗船不时被眼前的这片礁搁浅甚至触礁沉没,时间一长,这座礁便被称为“新罗礁”。

  后来,因为明朝长时期海禁以及顺治、康熙时期沿海居民两次迁徙,大量文献遗失,许多地名湮没。明代以后,当地居民见该礁上停满了海鸥,就把它称为“缸爿礁”。

  王连胜说,新罗礁在普陀山明、清两代地方志、《中国古代地名大辞典》等文献也有记录。但以前就是找不到它的确切地点。2001年,作为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的王连胜,参加在宁波举行的海上丝绸之路研讨会之后,对新罗礁进行重点考证,他先后到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寻找文献资料,同时在普陀一带访问年老渔民,终于在2002年,通过对一张明朝万历普陀山地图上所表新罗礁位置的印证对比,确认渔民俗称的“缸爿礁”,就是“新罗礁”。

  中韩友谊的新“触角”

  王连胜的考证文章在网上传播后,受到了韩国郡山大学会中文的金德洙教授、韩国海上王张保皋事业研究会等科研单位的重视。

  金德洙教授已于今年3月受聘于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任教。他告诉记者,韩国的张保皋研究会是由当时的韩国总统金大中倡议发起,具体由韩国海洋水产部筹办成立,研究工作得到当地一些有实力财团的资助。

  随着韩国对海洋开发的重视,近10余年来,张保皋研究在韩国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而普陀山新罗礁的重新发现,让他们兴奋不已。韩国人认为,张保皋时期,是“东亚海上丝绸之路”初步形成并逐步趋向兴旺阶段,是新罗人主导海上航运和贸易时期,也是韩国海洋文化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张保皋因此被近代韩国人民誉为韩民族之骄子。

  金德洙在看到王连胜文章之前,到普陀山至少来过两次,但均未找到新罗礁。与王连胜接上头后,金德洙又连续来普陀山三次,除了立碑之外,还带来数家电视台记者、旅行社负责人、多名历史专家进行多次学术交流与采访,乃至王连胜在韩国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可以说,这块似乎不起眼的礁石,不但是古代中韩海上丝路的见证物,也成为新时期发扬中韩两国人民传统友谊的新起点。

  绕不过的历史“暗礁”

  普陀山的不肯去观音的传说,早已名扬海内外。这个故事,说的是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请来一尊观音帯回本囯,其船只在普陀山海面遇风浪,并梦见一胡僧谓之曰:“汝若安吾此山,必令便风相送。”慧锷意会这是观音不肯去日本,于是就把她请上普陀山。但许多人记忆中的观音不肯去日本的故事发生时间为公元916年。

  据王连胜考证,慧锷所乘之船触礁在唐咸通四年(863)。而且这个礁就是新罗礁。他拿出一本康熙时所编著的《南海普陀山志》复印本翻至第59页,只见上面记录:新罗礁在西南大洋中石牛港口,即日本僧慧锷触舟祷佛处也。王连胜说,为了求证这一说法,他还千方百计找到日本高僧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记》,这是一本唐代日记体游记,与马可波罗游记并称为世界三大游记之一。这本日记内,圆仁和尚清楚写明当时慧锷行程。这一考证把普陀山观音道场时间起点又向前推进了半个多世纪,实际上是唐代中期,慧锷所乘船只在新罗礁触礁无法前行。

  “与普陀山隔海相望的朱家尖岛现在是一座有72平方公里面积的岛屿,原来朱家尖岛过去是由五六个小岛组成,经过多年促淤围垦连成一体。”王连胜说,石牛港北口就在现朱家尖蜈蚣峙码头旁,因为潮流及航海技术因素,船只进出一般都过石牛港,由于潮流急,航道设施落后,所以这一带经常有船触礁。

  想不到,普陀山前这座小舢板似的礁岩,承载着如此厚重的历史沉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海上丝绸之路、沒有新罗礁,就没有今天的普陀山。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蓝色家园 00020 新罗礁:千年的等待 2014-10-21 3650374 2 2014年10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