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浙江美术书法界热议习近平文艺座谈会讲话

同心塑美沉入生活

  本报记者 吴孟婕

  “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在浙江美术界、书法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引领时代风气,文艺不能迷失价值方向;塑造民族之魂,文艺不能远离人民生活。

  文艺与人民的联系,是一种内在的生命联系,这是一根永远剪不断的情感脐带、文化脐带和历史脐带。只有仰望人类文明的璀璨星空,同时扎根于中国大地,扎根于人民的火热实践,我们的文艺才能描绘出中国色彩、讲述好中国故事,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对此,国家一级美术师、浙江画院专职画师张伟民深有感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成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当代画家既是时代精神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又是历史、文脉的传承者,必须怀着敬畏之心,沉入生活,以生命换取精神;反之,就会忘记创作本体,流于市场和庸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的要求,是提醒鞭策,更是正本清源,为我们今后的创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我将从自身做起,每一笔,为时代而画,为人民而歌。”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72年前,毛泽东振聋发聩地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方向;72年风云激荡,“为人民大众”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价值底色。“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立意高远、思想深刻,他对当下文艺创作的问题分析透彻,切中要害。对于我们今后的创作是一个巨大的鼓舞。”浙江画院副院长池沙鸿感言,“‘艺言志’,志从何来?说到底,这是文艺创作的目的及服务方向问题。浙派人物画素来强调人民性、社会性,市场经济大潮下,必须承认,不少艺术家有过纠结和犹豫。是时候扪心自问我们的创作是否发自内心,是否坚守了艺术的初心?是时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同心塑美。”

  “作为红旗下成长的一代,听总书记讲起父辈的生活、热火朝天的文艺创作氛围,我充满感情,听着特别亲切。”浙江画院院长孙永说,“如果艺术市场风生水起,学术含金量却每况愈下,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让社会效益屈从于市场价值,让文艺成为市场的奴隶,底线何在?又如何谈得艺术为时代、为人民而作?”前不久,“湖山掩映——浙江画院30年”特展亮相中国美术馆,引起国内艺术界广泛关注。“之所以称‘特展’,是本着‘精益求精’的理念和思路,既展示自首任画院院长陆俨少开始浙江画院老一辈画师的经典之作,也呈现70后、80后中青年画师的妙笔新辉。”孙永说,“对于一所专门从事中国画创作、研究的学术机构而言,30年的传承、砥砺和积淀,‘感恩人民、回馈社会’的本色没变,‘为时代留下艺术的历史,也为时代氤氲不朽的笔墨’的理念没变,‘再铸一座南宋画院’的梦想没变,我们会一直坚定地走下去。”

  古往今来,那些历经磨砺而愈显珍贵、大浪淘沙而更加醇厚的传世经典,无不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在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兰亭书法社社长王冬龄看来,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震撼人心,吹响了优秀文艺创作的集结号。

  “一个没有文艺、没有思想、没有文化的民族是可悲的。在全球化时代,好的文艺作品,显然既要有时代特色,更要有传统底蕴。对于艺术家来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一句话,真正的艺术创作必须传达正能量。中国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中国文化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具有多向度、多层次、雅俗共赏的文化内涵和气质,更应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拿好手中的笔,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弘扬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对于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提到的文艺创作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等问题,王冬龄也感触颇深,“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艺术创作是一种创造、创新行为,是一项耐得住寂寞的劳动,是一个需要凝神静气、反复揣摩、精心打磨的过程。纵览文艺创作洋洋大观,凡是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作品,无不直面现实、贴近生活,是‘从泥土里开出花来’的作品。”

  这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更是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同心塑美沉入生活 2014-10-20 3660349 2 2014年10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