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观天下

“世界粮食日”来临之际,李克强与世界分享中国经验

世界粮食安全 中国是贡献者

  在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来临之际,李克强总理15日到访位于罗马的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并发表演讲,详细阐述了中国为促进粮食安全作出的努力,愿与世界分享经验,并向有关国家提供帮助。

  世界粮食的生产、分配和销售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经济问题,由于耕地资源减少、气候灾害频发等因素冲击,世界粮食问题依然十分严峻,饥饿和营养不良仍困扰着人类。针对一度喧嚣的“中国粮食威胁论”,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表示,中国是贡献者不是威胁者。

中国总理

展示中国成就

  当地时间15日上午,应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格拉齐亚诺邀请,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访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访问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并发表演讲。李克强详细阐述了中国农业发展政策和为促进粮食安全作出的努力。他表示,中国愿与世界分享经验,并向有关国家提供帮助。

  李克强向与会的各国代表介绍了中国在减贫事业中获得的经验,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他表示,30多年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农村开始的,30多年来,中国的粮食产量由3亿多吨增加到了6亿多吨,成功解决了人们基本的温饱问题。他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同时,也高度重视农业可持续发展。我们用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耕地和淡水资源,解决了世界近20%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本身体现了一种集约。但我们不满足于此,还要进一步促进农业高效集约发展。与此同时,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实施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水土保持、草原治理等工程,支持农民改良土壤、减少污染、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通过努力,促进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既满足当代人需要,也为子孙后代留下良田沃土、碧水蓝天。保护中国生态,也是关爱地球、保护地球。”

  目前,世界上还有八亿多的贫困人口,面临着食物不足、营养不良的威胁。促进农业发展,消除贫困和饥饿,仍然是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是全人类肩负的共同责任。李克强说,国际社会应当携手合作,更多关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需求。减少贸易保护,加强对最不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资金的支持。

  “我们愿意与各国分享农业技术、经验和农业发展模式。中国的杂交水稻良种已经使很多国家受益。这里我宣布,未来5年,中国政府将向联合国粮农组织捐赠5000万美元用于开展农业南南合作,并加大对世界粮食计划署和国际农发基金的支持。”

  世界粮农总干事格拉齐亚诺在致辞中赞扬中国政府在粮食安全、减贫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以及对全球发展和减贫事业提供的支持。他说:“我们知道中国已经成功解决了来自粮食安全方面的挑战,我们刚刚获悉中国再一次实现粮食增产,这意味着中国已经连续11年实现了粮食增产。中国以约占世界9%的土地和约占全世界人均1/3的淡水,养活了全世界约20%的人口。今年6月,世界粮农组织表彰中国提前完成千年发展目标1的各项指标。中国还积极完成将饥饿人口减半的目标,从1990年开始,中国解决了1亿3千8百万人的温饱问题,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就,意味着1990年后每3个脱离饥饿困扰的人当中就有2个中国人。”

粮食安全区域差异很大

  这些年,虽然在减少饥饿人口方面,整体取得进展,但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各大洲、区域之间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出版的《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2014》报告,全球饥饿人口正在持续减少,2012至2014年,估计约有8.05亿人口长期遭受食品短缺困扰,这比上个十年减少了1亿多人,比1990至1992年减少2.09亿人。

  报告还指出,相比于1990至1992年,仅中国的食物匮乏人口就减少了1.38亿人。

  目前粮食安全状况的区域差异很大。据粮农组织估计,在全球8.05亿长期遭受食物缺乏的人口中,绝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的居民,数量达到了7.91亿。也就是说,几乎每8个发展中国家的人中,就有一人长期受饥饿困扰。

  发展中国家中,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在粮食安全方面取得的进展最大:长期饥饿人口从1990至1992年的6900万,下降至2012至2014年的3700万。

  就饥饿人口减少的绝对数量而言,亚洲的中国、印度和越南排在前三位,粮农组织指出,与1990至1992年间相比,印度和越南分别减少了2000万。即使如此,世界饥饿人口中仍有2/3在亚洲,特别是在西亚地区,由于长期灾害和冲突,是全球少有的饥饿人口数量提高的区域之一。

  非洲农业自然禀赋与粮食安全状况形成反差,近30年来人均粮食产量持续下降。

  非洲大片区域的土壤、日照、温度等非常适合农业开发和粮食种植。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几乎占到了全球未开发土地的一半,超过两亿公顷,可耕地面积约占世界26.4%,水力资源占12%。然而,非洲是全世界唯一的人均粮食产量近30年来持续下降的地区。

  拥有丰富农业资源,非洲为什么不能养活自己?首先,非洲农业生产率低,多是以妇女为主要劳动力的小农粗放型经营。

  其次,非洲国家缺乏农业投入的意愿。卢旺达农业部农业开发局局长穆罕达对记者说,非洲国家用在农业生产和研发上的资金非常有限,且政府缺乏投入的意愿,非洲大量石油美元投入到国外或本土利润更丰厚的产业,各国没有意愿将资金投入到利润较低的农业。第三,在西非萨赫勒、马里,东非索马里、中非刚果(金)等地区,国内冲突与旱灾等天灾人祸相叠加,严重阻碍和威胁到非洲粮食安全。

避免浪费也是关键一环

  在欧洲,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从2006年起,欧盟国家每年高达9000万吨的食品被白白扔进垃圾箱,造成极大的浪费。“荷兰人均每年浪费541千克食物,在比利时,这一数字是345千克,当许多人还在挨饿时,我们却在大肆浪费食物。”比利时仓储式超市高乐汇的一名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美国是食品生产大国,同时也是食品浪费大国。美国人的垃圾中约有1/5是被丢弃的食品,据美国环保署最新数据,2012年美国人丢弃了360万吨食品垃圾,这一数字是1990年的1.5倍。

  放眼世界,全球约1/3食物从未端上过人类的餐桌就被弃之不用,这一问题在发达国家尤为突出。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每年发达国家浪费的食物几乎等于撒哈拉以南地区全年食品的净产出。联合国粮农组织今年9月的一份报告指出,惊人的食品浪费表明,确保粮食安全不仅仅在于增强粮食生产,避免浪费也是关键一环。

  发达国家的食品浪费多发生在零售和消费环节。美国国家资源保护委员会食品与农业项目科学家达娜·甘德思告诉记者,消费者希望能买到高品质的产品,零售商和餐厅也希望能向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在对食品筛选的过程中会造成大量浪费。另外,消费者对食品也存在认识的误区,认为那是食品变质的分界线,造成许多已过生产商标注的保质期但实际上并没有变质的食品也被丢弃。

  甘德思认为,减少食品浪费首先要从提高公众的反浪费意识做起,同时尽可能少地让食品废弃物流向填埋场。美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尝试,自10月起,马萨诸塞州开始禁止商业食品废弃物进入垃圾填埋场,将酒店、餐厅、学校、医院等场所产生的食品垃圾送往废物处理设施,进行能源转化或是送往农场作为动物饲料。另外,政府还应采取行动消除公众对食品保质期的误解,这方面欧洲已经走在前面,但在美国还做得并不够。

鼓噪中国威胁可以休矣

  今年全球粮食产量形势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据接受新华社采访的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国·朝鲜·蒙古国代表伯希·米西卡介绍,今年全球谷物产量预计为25.23亿吨,除去消费量,到2014年底世界粮食库存将超过6.275亿吨,是15年来最高水平。丰收和充足的库存有利于稳定粮价,粮农组织粮价指数显示,粮价已连续6个月下降。

  米西卡对中国的粮食安全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在粮食数量和获取方面已经不是问题,值得关注的是质量安全,以及人们倾向高热量饮食造成营养失衡问题。同时,农业生态环境亟待恢复,每年有700亿斤粮食在存储、运输、加工等环节被损失,都是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

  米西卡态度鲜明地驳斥了“中国粮食威胁论”:一方面,中国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是对世界的贡献;另一方面,假设中国粮食生产出问题,需大量从市场买粮,必将对世界粮食市场会产生震动。

  “中国是不是威胁,我认为要看几个问题:中国是否在世界市场倾销粮食?是否在国外尤其是非洲国家大片买地?是否在主动获取他国的农作物和动物基因专利?中国是否通过跨国种子公司大量收购非洲本土种子公司?是否在增加对非洲的农业技术和资金援助?只有最后一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其他都是否定的。所以我认为中国是贡献者,而不是世界粮食安全的威胁”。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在维护世界粮食安全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尽管中国农业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但中国将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好吃饭问题,并将与世界各国携手奋进、共同创造一个无饥饿、无贫困、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专家认为,中国的粮食道路,是一条依托中国实际、经过长期探索实践形成的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的粮食安全之路。从过去几千年追求温饱的小农社会,到新中国成立后探索人人吃饱饭的艰苦实践,再到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家庭承包经营成功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中国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生产世界四分之一的粮食,养活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这是中国粮食道路的巨大成功,既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也深刻地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粮食道路,不是封闭保守的道路,而是开放合作的道路。以技术进步为例,中国许多农业技术推广到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近些年我国在亚洲、非洲等地区近100个国家建立了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农业技术实验站和推广站,先后派遣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3万余人次,并帮助这些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农业技术人员。中国对农业的政策支持手段,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尽管中国农业进一步发展面临不少困难,但只要中国坚持改革创新,中国人的饭碗就一定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并且任何时候都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 (据《人民日报》、央视)


浙江日报 观天下 00017 世界粮食安全 中国是贡献者 2014-10-20 浙江日报2014-10-2000007;浙江日报2014-10-2000010;浙江日报2014-10-2000008;浙江日报2014-10-2000011;浙江日报2014-10-2000012 2 2014年10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