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联合国社区”的好管家

——记义乌鸡鸣山社区党委书记范甲盛

  本报记者 丁谨之

  市委报道组 龚献明

  初秋时节,义乌市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的居民委员会办公楼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步入楼内,迎面走来两位外国女子,一声声友善的“你好”,发音标准。

  社区门牌、走廊两侧的宣传栏、墙上的便民服务说明,全都用中英双语书写。这些随处可见的国际化景象,便是鸡鸣山社区党委书记范甲盛口中的“异国风情”。

  包容差异——

  五湖四海一家人

  翻开鸡鸣山社区的外国人登记本,埃及、巴基斯坦、美国、韩国、印度、约旦……在这个社区聚集着来自56个国家和地区的899名外国人。“这里是个货真价实的‘联合国社区’!”范甲盛指着办公桌前高高摞起的登记本,中气十足。

  “这个社区很特殊,光苦干不行,得多学习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在范甲盛眼里,换位思考、包容差异才是“坐镇”这个“联合国社区”的秘诀。

  今年中秋节,除举办集体赏月、切月饼等活动外,社区还为每名外国居民准备了10个月饼。其中,有不少是范甲盛特地去月饼厂订制的素油馅。“在这里,一定要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文化习俗被尊重、理解。”范甲盛一字一句,说得认真。

  “物业管理费是什么?为什么要交这笔钱?”面对外国居民的不解,范甲盛亲自上门,一遍遍耐心解释:“公寓楼有人及时清理垃圾、保养电梯,你们想想,这些劳动是不是该付费?”因生活习惯不同而引发的小摩擦,在范甲盛的调解下一一化解。

  “大家就像一家人,遇见了就打声招呼,气氛很融洽呢!”社区居民陈阿娜笑着告诉记者,因为要兼顾中西文化,社区过的节也就特别多,“春节我们带着老外一起舞龙、包饺子,圣诞节就轮到他们讲外国的文化习俗。”

  服务为先——

  细微之处见真情

  “我的工作绝不是管理,而是服务。”在范甲盛眼里,让远道而来的“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受,才是他的终极目标。

  午后,这个月开张的社区“同悦社工”服务站里,一场以“诚信经商”为主题的讲座正在火热进行,台下坐满了不同肤色的外国商人。这个服务站正是范甲盛为他们量身定制的。在这里,他们可以报班参加汉语学习、法律讲座、英语沙龙等活动。“他们大多来义乌经商,学习汉语和中国法律是最大的需求。”范甲盛说,他一次次向上级部门争取,终于让全市首家非营利性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落户鸡鸣山社区。

  如今,社区的每个外国居民都会收到免费发放的《365便民服务手册》。这本提供中英、中韩双语对照的手册,列出了家政、医疗、房屋租赁、签证到期提醒等10余项服务,他们可以按需“下单”。

  细微之处见真情,这些服务举措出自范甲盛服务外国居民的热心肠。艳阳高照的白天,他四处奔波、协调;万籁俱寂的深夜,他伏案疾书,寻思谋划。

  为听到更多诉求,范甲盛一手打造了社区的“乐众惠民”议事会,老外表达意见的通道变得更畅通。“社区里的体育设施太少了,没地方锻炼身体。”巴勒斯坦商人哈力在一次议事会上提出。短短一年内,范甲盛筹集了30万元改造资金,为社区增添了一个塑胶灯光篮球场。

  “凡是他们提出的合理要求,我们一定尽力满足。”范甲盛的诺言掷地有声。境外人员子女就近入学,开设各类民族风味饮食店以及50多个夜市摊点……随着愿望一个个实现,老外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范书记,真是好!”

  和谐创建——

  不把老外当外人

  “范书记,我也想参选社区干部。”去年的社区选举中,哈力和伊朗商人哈米来到范甲盛的办公室,主动“请缨”。他们的“毛遂自荐”让范甲盛又喜又忧,喜的是外国居民已有了主人翁意识,忧的是他们并非中国公民无法参选。如何既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又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反复思量后,范甲盛将红色丝绒外皮的聘书郑重地递到哈力、哈米的手中。从此,这两位“中国通”成了鸡鸣山社区调解委员会委员,进入了社区的“管理层”。

  “只有让他们‘当家作主’,才能真正让外国居民把心安在这里,把社区当作自己的家。”范甲盛说。一个红袖套、一支手电筒,在范甲盛的鼓励下,哈米成了社区平安服务队的“洋队员”。“这群老外巡逻起来,比我们还认真呢。”社区居民陈阿娜笑着说。

  社区平安服务队、文明劝导队、志愿服务队……越来越多老外的身影出现在社区队伍中。“范书记没把我当外人看,能为社区做点事,我特别高兴。”哈米说。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联合国社区”的好管家 2014-10-17 3652626 2 2014年10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