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工业看丽水
生态工业看丽水
今年7月,被誉为“中国生态第一市”、“浙江绿谷”的丽水,正式被列入我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丽水的生态棋布局于本世纪初。时任省委主要领导要求丽水“一定要走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并多次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
经过十余年探索,从企业自主转型升级,到政府整体构想战略谋划,丽水生态工业建设进入中盘战。去年11月,省委提出把丽水作为浙江生态战略的先行区和试点市,并决定对丽水不考核GDP和工业总产值两项指标。
不考核GDP,不等于不注重GDP,而是要以绿水青山为支撑,加码富民高效的绿色GDP;不考核工业,不等于不发展工业,而是要下决心减少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作为丽水生态工业的主战场、主阵地,丽水经济开发区被省商务厅列为生态化建设改革试点。一手抓传统产业治理倒逼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治污与环保并重,丽水经济开发区以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发展为约束条件,推进生态工业建设,努力追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社会再生产过程。
文 赵晶 沈凤珍 陈栋 吴姝静
【3D立体】 治水先行守护绿水长
五水共治,治污先行。工业区污水治理不单生产废水排放要达标,更应确保雨水排放达标,地下排水管网通畅健康。为此,丽水经济开发区建立起空中、地面、地下的3D立体治污模式,其中地下排水管网是治污基础。
去年6月起,开发区历时半年,用机器人检测了总长近90公里的地下排水管网,“体检报告”让人触目惊心。因工业废水长期腐蚀、地势沉降塌方等因素,而发生渗漏、窜管等问题的地下排水管道总长约40公里,近总管网长度二分之一。整改刻不容缓!今年3月,开发区正式启动地下排水管网整体修复改造工程,预计年底完工。
面对5月份,场内外专家、观众在以“聚焦丽水开发区治污”为主题的丽水第三期“电视问政”节目中提出了7大类39个具体问题,尤其是母亲河龙石溪的污染问题被第四次摆在了开发区面前。节目中,开发区客观真实、系统全面地向全市人民报告了治污举措和初步成效,并在节目结束后立刻查漏补缺,开展“打硬仗”集中行动,获得了广大市民的认可和支持。
“一期工程日处理量5万吨,现在实际日处理量3.8万吨。下步将开建二期工程,最终日处理量达10万吨。”污水处理厂总工程师吴军还介绍说,处理厂正与浙江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开展合作交流,有望引进“功能菌强化生物流动床污水处理技术”,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今年4~9月该厂出水COD达标率从48.4%提高到100%,氨氮达标率从32%提高到100%。
相比生产污水,初期雨水收集治理常被忽视。“从天而降的雨水接触废气,掉落屋顶、地面接触生产原料残留等后,就变为污水。因此,我们对初期雨水收集治理同样重视。”开发区管委会相关领导介绍说,今年以来,开发区已组织6次治污专题现场会,遇到新问题,立马研究解决。9月份治污现场会主题为企业初期雨水收集系统项目,组织了园区内29家合成革、化工企业负责人与治污干部一起走进先进企业,学习初期雨水收集、处理做法和经验。
9个多月以来,开发区企业共投入治污资金1.5亿元,完成治污项目297个,9月底企业污水纳管达标排放基本完成,并形成生产污水、洗地水、初期雨水等各类废水污水收集处理规范34项;形成治污岗位责任制等企业管理制度22项,超标雨水不再肆意“横流”。
经丽水市环境监测站监测,龙石溪9月份溶解氧保持在Ⅰ类到Ⅱ类水质标准,PH值处于稳定状态,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等多项指标较去年同期均有大幅下降,悠悠绿水再次环绕座座青山东流入海。
【三废强治】 传统产业变身新朝阳
1000多万元,是浙江力邦制革有限公司年产值的3%,也是该公司今年废水、废气治理改造的投入。负责人陈子南认为,投入虽多却是企业成长必经的阵痛,“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现在不改变就会被淘汰。”
自2003年引进合成革及其配套产业以来,丽水合成革产业年产值超百亿元,已成当地支柱产业之一。但随着生态环保理念的提升,该产业面临污染重、能耗大等质疑和误解,成为污染的“代名词”。与此同时,作为动物毛皮替代品,合成革应用范围和市场前景越来越广。
当全国各地还在争论“合成革产业是污染产业还是生态产业,是没落产业还是朝阳产业”时,丽水经济开发区以全新视角,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合成革产业生态化改造“路线图”:“两条腿走路”,治理改造传统油性生产线,大力推广发展水性合成革,向新材料产业方向发展;“两条线并进”,企业内生产线(供热线)、排污线和地下公共雨污管线改造;“两只手并重”,市场之手倒逼企业转型、兼并重组,政府之手搭建服务平台、助推产业升级,引领全国生态合成革产业发展。
在“五水共治、重拳治污”的实践中,丽水经济开发区拆除违建生产线几十条,严控合成革生产线数量,不断加大环保管控力度,每天将实时监控的排污数据通报企业负责人。
重拳治污,也让企业主不甘人后。“以往过年回来忙招工,今年是忙环保。”浙江新旭合成革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新弟说,在新旭,雨水、生产车间拖地水也要进行回收处理。
年底的开发区废气治理“期中单项考”即将到来,合成革企业生产线密封化改造正全面展开。仅污水处理池加盖改造,浙江华都合成革有限公司就投入了30万元。开发区集中供热、“拔烟囱行动”等也在全力推进。
2012年,水性合成革列入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新材料范畴,进一步明确了合成革产业向新材料转型的思路和路径。
“合成革产业通过生态化改造和技术革新,完全能实现‘零污染排放’,确保产品百分百环保。”开发区新材料产业技术顾问、美籍专家孙寿鹏博士认为,丽水合成革产业发展基础好,产业链完备,政府支持投入力度大措施实,已掌握了全国合成革行业转型升级的主动权。
目前,开发区投入2000万,与孙博士共同建立了弗瑞思新材料研究院,最新研究成果已在园区内浙江五洲实业有限公司投产。新产品无溶剂残留,各项物性指标足以媲美传统产品,9月生产的2万多米产品全部出口欧美。
从铁腕治污入手,到倒逼改造升级,再到全面打造全国生态合成革生产基地和研发应用新材料产业基地,丽水经济开发区的改“革”之路越走越宽,渐行渐稳。
【1+2·X】 生态工业托起绿谷城
十多年前,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揭开丽水“新愚公移山”时代。十多年后,重拳治污倒逼转型之举,打开丽水“重整山河”推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如今,在“绿色生态发展”理念下,丽水经济开发区依托南明山较好的环境,及山下较平坦的地势,构建以城市居住功能为主的富岭区块;发挥四都区块瓯江沿岸山水交融优势,打造山水人居和生态旅游;水阁区块作为合成革产业集聚区,主推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七百秧区块在最大限度保留七百秧水库的同时,推进低丘缓坡改造,为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和生物医药产业腾出空间。
处于爬坡过坎、艰难转型期的丽水经济开发区,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以经济生态化、环境生态化、园区生态化道路,把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作为生态经济发展启动点,勇当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今年,开发区全面开展生态化建设改革试点,聚力发展“1+2·X”主导产业,即突出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1”个产业,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和生态合成革“2”个产业,并着力培育“X”,即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其他龙头优质项目。
一方面,集中治理、清理现有三废污染、低效产业、低效闲置用地和低质招商项目,化解开发区“生态赤字”和“资源赤字”,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扭转老区块传统产业层次低、贡献低的局面。
另一方面,努力提升开发区综合发展环境,优化投资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和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产业“生态环境”,着力打造生态之城、绿色之园、高效之区。
丽水经济开发区连续两年获得丽水市招商引资工作一等奖,今年9月已基本完成年度招商任务,近3年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数超前10年总和。
招商引资中,开发区以“生态标尺”衡量项目优劣,用“四优三不”政策将生产要素、优惠政策优先配置给主导产业。严格按照产业定位开设负面清单,不断拉高准入标杆,设置政策保障,确保引进符合生态工业标准的低污染、低耗能、高产出项目。
诸多机器人、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企业的新厂房,迎着暖暖的秋阳在七百秧区块的低丘缓坡上伸展开来。
目前,丽水经济开发区已成功列入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省级开发区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试点、省级节能环保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生态工业蓝图渐成现实。
·后 记·
几多污染几多愁,鱼儿嬉水不复有。一水不治何为民?千山万水枉风流。这是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全体工作人员的心声。开发区主要领导接受访问时说,治污之战,是开发区和企业生存保卫之战,更是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之战,对开发区来说,工业治污是一场脱胎换骨的革命,转型升级是一种凤凰涅槃的新生。丽水经济开发区以治污为突破口,倒逼产业转型,明确生态工业发展方向,营造全民重环保的社会氛围,为生态产业谋篇布局积攒新经验。诚如种果树,经过这两三年的科学栽培,浙南绿谷托起的生态新城必将在3~5年后迎来新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