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人文世界

文章导航

中国美院农村文化礼堂试点创意设计成果汇报展出—

乡礼乡情,“浙”样盛放

  “最”,模样几何?“最设计·中国美术学院馆”的邀请函里,是这么说的:中国美院设下一“计”——10月16日至10月20日,白马湖创意城B馆3楼,1万平方米独立展区,等你发现“设计之最”,期待最参与与最分享。

  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过程中,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面临着社会需求全新的挑战。建校86周年的中国美术学院,应以一种怎样的态度面对新的时代?作为最早实施设计学教育的高等学府,中国美院一直在探索将设计与社会发展深入结合的方式——以东方设计学精神为引导,彰显典雅、诗性、质朴、创新的风貌,中国美院的文创设计团队展现艺术、科技、经济和产业协同创新的社会实验,以实务推动浙江智造的文创品质,优化当下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本次展览以“西湖创意·杭州品质;浙江智造· 东方生活”为主题,以城乡营造“最家园”、产品研发“最生活”、敦品创造“最品牌”、名师集群“最引领”、设计大赛“最实验”、新锐设计“最活力”、文创设计“最风暴”论坛、艺术设计“最工坊”体验区共“六区一坛一工坊”,集中呈现国美“最设计”力量。

  在总策展人之一、中国美院院长许江心里,还有一个“最隐藏”的解读版本:作为国美设计学科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公开展览,“最设计”是先锋,是号角,也是一种自觉和自信,一定要做得最先锋、最具活力和想象力,用“产品”说话,全方位展示一种关于未来的健康、永续的生活方式,倡导自然美、生活美、心灵美。

  乡村文化,如何复兴?青春创意,如何激荡?在此,我们撷取“最家园”、“最实验”两大板块,通过这样一组貌似两极的艺术形态之对比提出一种观点——

  生活本无界限,设计没有终点,但心怀热爱、好奇和尊重,便能愈发接近它的初衷。

  乡里空间、乡土社会是活的传统,也有着一代代生命的痕迹,为了能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城市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组织学者专家开展古村落及乡土资源的普查调研,梳理乡土社会的变迁,构造一部“乡土中国”的社会档案,进而结合当代设计和文创力量,进行传统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现代转化,实现有机更新,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本土化”生活与生态文明,重建一种真正属于中国人的当代生活方式,让传统活在当代,让民艺活在民间。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许江

  慈 溪龙山镇徐福村农村文化礼堂设计案例,在城乡营造“最家园”单元呈现的12个创意案例中,空间位置不占绝对优势,但在其视觉设计负责人、中国美院设计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副主任俞佳迪看来,这是一件“能量很大”的作品。

  要说原因,他能从“前传”(田野调查)讲到“巅峰对决”(建工签约),快则30分钟,慢则3刻钟至1小时,最高纪录,是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水岸山居,对着PPT讲了整整一下午。

  之所以如此清楚,是因为,那个下午, 我就是听众之一。

  这次“最设计”开展前的群访,站在外围,观察采访和被采访者双方脸上的表情,也是件有趣的事——

  “要树立视觉榜样、‘软’‘硬’兼修,当然要找‘身体好’的培养对象。”俞佳迪的声音隐隐约约地飘过来,“徐福村就是这样的好苗子,是我和总策划韩绪老师、建筑规划负责人陈柯老师,带领十几位来自不同院系专业、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全省各地走访了1个多月选出来的。被PK掉的改建对象,有些‘家底雄厚’,但太奢华,不具备可参考性;有些地理位置较偏僻,对人气聚集不利;还有些虽然温馨,但功能过于单一。到了第四站徐福村,大家都觉得眼前一亮,‘就是它了’——徐福公园对面,有一栋三进砖混结构建筑,除村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外,还有老年公寓和外来务工人员公寓,具有无可比拟的‘活生态’。有意思的是,他们好像都活得挺滋润。”

  一 开始,村委书记黄金德对俞佳迪等人避而不见。在这位做建筑起家的村干部眼中,这些“不速之客”就像一支来抢生意的装修队——拆完了房子建新的,然后一走了之——为什么要听他们的?

  这样的“抵触情绪”, “最家园”策展人,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副院长、环境艺术系主任李凯生在城乡统筹、古村落有机保护更新等项目中也常遇到。

  “新农村建设”,早已不是一个新鲜词汇。当下,乡村建设更是成为了艺术界、建筑界的主流话题之一。但所谓“农村建设”之“新”,究竟如何体现?建筑和自然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用艺术激活乡村,纠结和难点又在哪里?进而如何在尊重其生活习惯、运行机制的同时,重塑乡村文化的自信,让农民真正成为美丽乡村发展的受益者?

  这些问题,对于并非在乡村长大的人来说,很难厘清,也很难理解。只有真正走入乡村、用心倾听,把它们作为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笼统的群体,才能体会到农民的痛苦与幸福,他们的情感、语言、智慧和尊严。

  “乡村礼堂的建设,绝不仅仅是建筑和艺术活动的问题。而首先是一个现实社会关系体验、认识、解释、挖掘和再生产的问题,是一个社会基层‘礼性’重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乡村礼堂将有可能成为这些村落中集体关系的标志,成为现代乡村集体生活现实和精神之场所,它将维系一个个独特的地方、社会文化和乡民的心灵归属!”李凯生说。

  当 俞佳迪转身指向身后展墙上的几个球形示意图和一排密密麻麻的方块,而对面的记者开始频频点头,就知道“浙”版乡村故事讲到了最引人入胜的部分。

  有人说,一件产品代表了一种世界观,吸引器识相近的人。但由韩绪、俞佳迪等合作设计,获得今年全省美展银奖并成为全国美展金奖候选作品的“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视觉形象及符号系统设计”,讲述的真的是一套识天地、晓人生、论作为的完整世界观。而由此衍生而来的“礼制研究谱系图”,更是为乡礼乡情找到了合适的盛放容器。

  是盛(chéng)放,也是盛(shèng)放。

  现场展陈环节,俞佳迪还配上了APP演示和仿真食物模型等——面是龙须面,汤团必须是宁波的:“浙江人一看就明白”。

  可视化的理论支撑有多重要?当黄金德终于耐心听完中国美院师生提出的“没有顶盖的文化礼堂”的设计思路,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变:“这就是我们想要的!”

  “作为外来者,不光要说,更要听。”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师陈柯经常这样提醒他的学生。后来,那些有意无意听到的事,就成了徐福村文化礼堂改造工程中点点滴滴的细节:敬老尊老的世伦堂、满载回忆的旧水缸,还有“不期而遇”、铭刻在乡间路牙石上的“最美”故事……

  有记者问:“俞老师,至今你们去了多少趟徐福村?”

  旁边的学生说,至少也有十四五次吧。俞佳迪笑了:“数字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还会去。而关于活化中国传统、重建礼仪文明、深化核心价值、蒙养全民心灵的学礼之路,也会一直走下去。”

  边走边看,阅读乡村的逻辑,从中寻找、生发出更多的共性模块和发展方向。在“浙”里,“诗意地栖居”,不是梦。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 00017 乡礼乡情,“浙”样盛放 2014-10-17 3656624 2 2014年10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