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人文世界·钱塘江

遂昌金矿探奇

  暑热未褪,走得大汗淋漓,短袖的前襟后背都湿了。

  嗖嗖一股凉风,直面扑过来。同行者叫冷,有的拿出长袖衬衣,有的扯出防雨背心,纷纷添衣加衫。

  这是从明代来的凉风,难怪今人有温差。

  此刻,位于浙西南的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古矿洞口上方,端立六个黑体字:“通往明代金窟”。

  幽深的古矿洞,冷青色的光,颤悠悠地指向不可测的遥远处。

  岩体上的水滴,悄然而下。我却感觉那岁月的苦泪,重重地摔在我的脚前。

  明代金窟位于唐、宋、明金窟的最底部,距地表老洞口垂高148米。唐代上元年间,已有采冶活动。北宋元丰年间,设有永丰银场,冶炼兴盛。明代永乐、宣德年间,是全国最大的矿银产地。

  我踩着湿漉漉的石渣泥地,抚摸着坚硬棱角的岩壁。遂昌金矿矿脉属于石英岩类,黄金呈微细粒状与多金属硫化物共生,含量仅为百万分之几,肉眼根本无法识别。在科技落后的年代,古人如何洞穿崇山峻岭的地下岩层?

  我询问金矿工作人员,古人是怎么找到黄金矿脉的?答曰,古人找矿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根据矿苗找矿,战国《管子·地数篇》说:“上有丹砂者,下有黄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铅、锡、赤铜;上有赭者,下有铁。此山之见荣者也。”所谓“山之见荣”,就是矿苗的露头。

  二是根据植物找矿,南北朝梁代《地镜图》说:“山上有葱,下有银;山上有薤,下有金;山上有姜,下有铜锡;山有宝玉,木旁枝皆下垂。”

  古人找矿,还有一些根据风水法、地名法。找矿在古代也是一种职业,称“识矿者”,应是最早的地质工作者。

  金银矿一般都附着在自然界最坚硬的石英岩里,要开凿规模如此巨大的洞窟,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古代,没有机械设备,也没有炸药雷管,人们是如何开凿坚硬的山体,深入地下岩层的呢?

  我抬头看,自上而下的岩壁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半圆形凹坑,大的直径有两米、深有两米,小的从几十厘米到一米不等。

  这些都是烧爆坑。古人判断岩石中含有黄金时,他们就会在岩石的底部,搭建一个简易的灶台。木柴、薪炭放入灶内燃烧。当岩石达到一定温度后,骤泼冷水,石壁热胀冷缩,矿石自然爆落,或经撬采后爆落。

  古代矿工持火把,“烛导蛇行”,“发火烧一夜,令矿脉柔脆”,“火烈石爆”,“用火烹凿”。这些古籍中记载的字句,纷纷蹦跳到我眼前。烟雾升腾中,响起矿石爆裂声。

  烧爆法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历史,秦代开凿都江堰宝瓶口,唐代开凿黄河龙门砥柱,均使用了烧爆法。遂昌金矿的烧爆法遗迹,是中国古代烧爆法保存完整的现场遗迹实证,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古代矿工蓬头垢面,衣衫褴褛。他们在采矿现场劳作,风箱来回拉,鼓风加氧烧石。龙骨水车咕噜转,将矿洞内的水排出。一矿工正敲着大矿石,嘴里哼着歌谣:“采金匠,采银匠,采出金银送皇上。”两位矿工背着沉重的竹筐,艰难地走着。竹筐装着矿石,挂在轱辘架上,由下往上,从矿井运送到地面冶炼。

  交织晃动的人影中,我似乎看到了遂昌知县汤显祖。

  明万历二十一年三月,汤显祖赴任遂昌知县。他清正爱民,兴利除弊,“杏花轻浅讼庭稀,市上无喧少斗鸡”,诗句正是社会真实写照。作为文学家、戏曲家,他在遂昌五年,完成了处女作《紫钗记》改定稿和代表作《牡丹亭》初稿。

  明万历二十五年春,朝廷委派的矿使太监曹金到达浙江主产区遂昌,督办银矿坑冶,勒逼汤显祖复开黄岩坑。

  汤显祖对此深感担忧,将其称为“搜山使者”。在矿使的逼迫下,汤显祖不得不组织开采。黄岩坑弃采多年,积水很深。《遂昌县志》载:“凿深水蓄,内可方舟。”为排除矿坑积水,“先辇水役徒数百人,增车至一百三十五辆”。当时遂昌县仅13000余人口,其中青壮年不足5000人,而仅排除黄岩坑积水就需几百人连续劳作数年。

  汤显祖不满朝廷矿政暴虐,作《感事》诗云:“中涓凿空山河尽,圣主求金日夜劳。赖是年来稀骏骨,黄金应与筑台高。”他下定了辞官的决心。次年初,汤显祖离任回乡。

  一年后,“石崩,毙百余人,寻奉诏报罢”。开采由此停止,遂湮没无闻。

  惨淡的灯光下,400多年前的那场大矿难,巨岩崩塌,乱石倾泻,现场赫然在目!

  我分明看见那一百多冤魂,仍压在凌乱不堪的大石头底下。

  这矿难现场的发现,纯属偶然。

  2005年,遂昌金矿列入国家矿山环境与生态治理重点项目,经国土资源部批准,进行矿山旅游开发。那天,对麒麟山顶的古矿洞积水进行爆破排泄。随着惊天一爆,水流成注,汹涌而出,整整流了三天三夜。

  水停后,一个巨大的石窟,让在场的工人目瞪口呆。近10万立方米的空间,上下高度达150多米。湿淋淋的巷道,地上散落着瓷碗、木头、工具,还有两具尸骨随一架水车冲出洞外。

  中国科学院的专家们闻讯赶来,对古矿洞中上部古巷道堆积层进行碳14测年采样,经国家地震局实验室测定,其年代为公元658年至892年,即唐高宗显庆年至昭宗景福年间。现场遗留的碎陶片、青瓷碗、水车残骸等,为唐、宋、元、明朝代的器物,证明该金矿在唐代已开采。

  专家根据对尸骨、瓷碗、工具等遗留物品的分析鉴定,结合遂昌地方县志及其他典籍的记载分析,认为此处就是传说中的明代金窟遗址。

  而此时,明代的凉风遍布我周身。凉风似耳语,我听得真切。体凉心静,顿时有了清醒的思索。

  矿区长达千年的开采历史,在消耗各类矿产资源的同时,造成群采坑、废石堆分布零乱,塌陷时有发生,形成地质灾害隐患。

  从丰盈到枯竭,从开采到毁灭。这是明代金窟惨烈的结局。

  人类的发展,是否必然要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人类只是大自然一分子,该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好在,当今遂昌金矿人有了深刻的反思,探寻到了一条新路径,通过对绿色与旅游的深度挖掘,将矿山的千年矿业文明、矿业地质和遗址进行整合,开发了以“探千年金窟谜,圆今昔淘金梦”为主题的黄金之旅。

  2005年7月,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开始建设。总面积33.6平方公里,核心景区6.3平方公里,拥有大小景点30多处,包括黄金博物馆、古代矿业遗迹,形成了以观光旅游、矿业科普宣传、现代金矿生产流程展示区等黄金景区。2013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营业收入2000万元,而占大头的旅游购物收入未计在内。

  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总经理叶潮永说,我这里有三个唯一,我国目前2000多家AAAA级景区中唯一一个以矿山为主题的高等级景区,全世界唯一一座开采历史达到1400多年的古老金矿,被中国黄金协会授予全国唯一一家“中国黄金之旅”称号。

  我赞叹,从开采有限资源变为开发无限资源,从开发矿山到开发旅游,遂昌金矿的转型,让矿区重新焕发青春活力。竭而不废,永续生长。

  “当当,当当!”通体黄色的小火车沿着轨道开过来。确实小,不及人高,需弯腰而入。车厢狭窄,相对而坐,膝盖碰膝盖。我说,何谓亲密无间,这就是!

  小火车徐俆驶出明代金窟,车窗泄入盛夏的阳光,到了月台。

  俗话说,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而眼前,司机一扳道岔,一人就将火车头推了过来。哈哈,火车正是推的!当然,有其特殊的境遇。

  小火车调头,即将驶去。我忽然想到,若能请出明代汤显祖,让他坐上小火车,来一趟黄金之旅,写一部《金窟记》,如何?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钱塘江 00020 遂昌金矿探奇 2014-10-17 3646813 2 2014年10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