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人文

女生几乎“承包” 男生却成“国宝”

高校社团“娘子军”是主力

  通讯员 陈胜伟 李锦威 记者 王婷

  本报讯 这些天,我省高校的各类学生组织都在吸纳新会员、招募新干事,有意思的是,今年的招干面试几乎被“娘子军”承包了,很难找到男生的影子——“一看一片姹紫嫣红”。

  “他面试表现并不突出,但是就因为他是男生,我们还是决定要了。”浙江农林大学学生通讯社的杨祈慧想招14名新成员, “一看来面试的新生阵容就傻了,清一色的女生。”为了保持男女平衡,面试的时候她只能对学弟们“温柔了许多”,最终,14个名额里面“保住”了3名男生。

  同样的状况几乎在每一个面试场地都有出现,不少学生和老师都感叹,现在找个男学生干部越来越难了。据了解,全国女大学生人数2009年第一次超过男生,此后一直出现压倒性数量优势。

  “以前工科院系的女生是‘国宝’,现在文科院系的男生成了‘国宝’。”农林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的安世君说,今年学校的3710名新生中,男生只有1500多名,而女生有2100多名。

  失衡的男女比例使有些学校成为了被调侃的对象,不少文科类大学被戏称为“女儿国”。外国语学院是农林大男女比例最悬殊的一个学院,而在这个学院中,日语111班的比例又是最悬殊,26名女生,一名男生,是典型的“淑女班”。唯一的男生章汉伟谈起上课状态感到有些无奈:“本来还有一个哥们陪着一起上课,现在每天都只能孤军奋战了,实在太寂寞。”班长张璐婷在平时处理班级事务时,都格外照顾这个“国宝”:“就这么一棵‘班草’,可不能让他也跑了。”

  隔壁日语112班的男生同样少得可怜,全班29个人,男生只有两个。每天上课他俩都牢牢占住最后一排的“男性专区”,他们调侃:“从来都不敢逃课,目标太明显了。”

  毕雪飞是日语系老师,平时上课的时候她对这两个男生格外“关照”,经常抽两人回答问题,因为他们上课很少像女生那样主动提问,“总不能让他们老是躲在墙角吧?”

  英语111班的男女比例是4∶26,该班的任艳丽说,女生们对男孩子格外“疼爱”,主动服务,捋起袖子将一捆捆书搬到男生寝室楼下,“为了保护这几只‘大熊猫’,女生们都成了‘女汉子’了。”

  “女生们中学时的危机感普遍比男生要强,学习也普遍比男生用功,上了大学之后也是如此。”的确,高校女生不仅在数量上超越男生,入学成绩和校内表现亦让人刮目相看。以公众最关注的高考状元为例,1999年,各省高考状元男生占65.22%,女生占34.78%;10年后,这一比例为男生47%,女生53%。近几年来,在教育部颁发的国家奖学金中,女生获奖比例远高于男生,部分师范院校的男女获奖比例甚至达到惊人的1∶10以上。

  有一些高校的学者对此表示了担忧,认为现行的教育观念和选拔模式相对更适合女孩子的性格心理特点,而天性独立爱冒险的男生容易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从长远来看,它会扼制创新,影响国家的竞争力。

  “女生超过男生是一种正常现象,不仅我国如此,在各个国家都是趋势。无需大惊小怪。”浙江农林大学学生发展中心的王守先老师则有另一番见解,他说,1970年,美国女大学生只占大学总人数的43%,1980年已达到50%,2010年,女生占了57%左右,美国各类大学 “阴盛阳衰”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对于越来越多的“淑女班”的出现,学生们又怎么看呢?“国宝”章汉伟认为,身处“淑女班”确实会对男生造成诸多不便:“毕竟男女生之间有时缺少共同话题,交流起来没有像男生之间那么方便。”他认为男女均衡更加有利于班级的团结和个人的身心发展。

  黄明海是中文专业的大三学生,虽然专业里53个人有42个女生,但是他却成了女生心目中的“黄妈”,料理专业大小事务只有他最拿手。对他来说,“万花丛”中的生活并没有什么不适:“关键还是要看男生自己是否用阳光的心态去面对大学生活,女生多,也能激发男生的责任感。只要学会去融入她们,当个稀缺的‘国宝’也挺好。”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6 高校社团“娘子军”是主力 2014-10-16 3632836 2 2014年10月1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