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政治纵深·法治

斩断毒品灰色交易通道——

魔爪下的社交软件

  核心提示:

  微信、陌陌、米聊……时下流行的社交软件,手机一族并不陌生。然而,在方便我们生活的同时,这些社交软件也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甚至沦为毒品犯罪活动的工具。如何斩断伸向社交软件的魔爪,成为亟需面对的问题。

  两拨人选择一个僻静之处,一方收钱、一方验货,然后握手道别。这是很多警匪片中,毒品交易的经典桥段。

  然而,随着网络和社交软件的普及运用,这样的场景已显“落后”。因为在现实中,吸毒者和贩毒者可以天各一方,素未谋面,只要通过社交软件,就形成一个从吸毒到贩毒、线上到线下的黑色交易链。令人担忧的是,这样的交易呈蔓延之势。

意外:

交友引来两毒贩

  那晚,诸暨市的潘佳(化名)像往常一样打开社交软件陌陌。此时,一个网名为“孝”的人,通过“附近的人”功能添加他为好友。“要货的联系哦。”“孝”在自己的个性签名里这样写道。这引起了潘佳的注意,直觉告诉他,这个签名有“深意”。

  警惕性颇高的潘佳,假意让对方通过验证。在与“孝”一番对话后,潘佳终于弄清对方签名里所指的货,正是冰毒。有人在利用社交软件兜售毒品!他立刻向诸暨市公安局璜山派出所报警。

  接警后,璜山派出所民警立刻行动,用陌陌与“孝”取得联系,一探虚实。经过一番周旋,警方得知此人姓周,是诸暨本地人。弄清基本事实后,民警决定引蛇出洞:假装资深“客户”,要求购买一定数量的“货”,并预付一部分费用。双方约定,9月2日晚,在市区某KTV包厢内交易。

  当晚,民警事先守候,观察周边的动静。浓浓黑夜中,一名男子由远而近,左顾右盼,在KTV门口徘徊良久之后,走进约定的包厢。但此人并不是“孝”,他自称姓方,是帮周某送货的。说时迟那时快,他话音未落,民警已迅速上前将其抓获。随后,警方顺藤摸瓜,寻得周某的落脚点,并顺利将其抓获,现场缴获冰毒3克。

  令人吃惊的是,这两名涉嫌贩毒的男子都未满18岁,其中周某还是在校学生。今年7月,两人在宁波结识一名外地男子。该男子声称,可以为他们指点一条快速生财之路,这让两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怦然心动。于是,在该男子的帮助下,两人开始在诸暨用陌陌四处兜售冰毒。

  “我们一般通过陌陌添加一些‘附近的人’,如果看到他们的签名里有‘无聊寂寞’等内容,就告诉他们吸食冰毒能让人很快活,以此网罗买家。”周某向警方交代,凭借这般套路,他们已卖出冰毒3克。虽然两人懊悔不已,但大错已铸。最终,因涉嫌贩卖毒品,周某和方某被公安机关刑拘。

  警方表示,作为时下热门的网络通信工具,微信、陌陌等社交软件,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利用新兴社交软件来贩毒、买毒,规避了常规的联络方式,交易手段更为隐蔽。同时,由于社交软件注册门槛低,可以不断注册新账号,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公安机关的查处难度。

警惕:社交软件遇幽灵

  网上寻找“上线”购买毒品,通过社交软件发布出售信息,寻找“下线”贩卖毒品,从中赚取差价,这种旁门左道,竟成为北京某艺校学生东东(化名)的“生财之道”。

  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东东在QQ上发现陌生人“小超”的签名写着可提供“hush”。东东很好奇,他加“小超”为好友,才知道“hush”原来暗指大麻。经不住“小超”的一番诱人说辞,东东很快成为其“下线”。两人谈妥价格,东东以每克200元的价格购买6克,并给“小超”的账户汇去1200元。3天后,东东收到通过快递寄来的大麻。

  此后,东东把自己的陌陌签名修改为“可提供hush”。没想到,很快就有买家主动联系,要求提货3克。他欣喜若狂,把买来的大麻以每克300元卖出,立马净赚300元。尝到“甜头”的东东一发不可收拾,又多次从网上购买毒品,通过微信和陌陌联系买家。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东东最终被警方抓获,断送了美好人生。

  东东的悲剧并非个例。今年6月,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发布的一项调研报告显示,在社交软件逐渐成为新型毒品购销渠道的同时,QQ、陌陌、微信等也成为青年、甚至未成年人接触毒品的主要途径。在好奇心和利益驱使下,他们逐渐掌握毒品购销渠道,从而诱发涉毒违法犯罪。

  朝阳区法院调研发现,近7年来,该院共审结未成年人涉毒案件24起。以前,近半数的涉毒案件中有未成年人参与,大多充当“马仔”,并不掌握毒品来源及上下线的联系方式。但去年以来的未成年人涉毒案件中,只有一起不是未成年人共同作案或独自作案。未成年人在涉毒案件中逐渐从“配角”升级为“主角”。

  “未成年人多通过QQ、微信、陌陌联系卖家,毒品或通过快递邮寄,或直接见面交易。拿到毒品后,他们则通过社交软件寻找下家。“朝阳法院少年法庭法官陈法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移动互联网络、新型社交工具软件、快递运输等,充当了未成年人实施毒品犯罪的帮凶。

支招:

净化网络是关键

  毒品猛于虎。因吸食毒品,导致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剧比比皆是,对广大青少年的成长毒害颇深。

  有关专家表示,部分毒品能够通过网络、物流快递方式购销,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会监管存在漏洞。比如,某些网络运营商监管不到位,为贩卖新型毒品提供渠道,某些快递行业管理不规范,物流寄递物品存在“不实名、不验视”的情况,致使毒品等违禁物品被运送到不法分子手中。

  “出售小马,懂的加。工作号谢绝闲聊,勿张扬。”一个微信号在个性签名里这样写道。这里面,“小马”就是指冰毒。当有人需要“小马”时,双方就在微信上交流,确认价格和数量,用手机拍照发送看货,互留联系方式进行毒品交易。

  当下,尽管很多网站会自动过滤涉毒的敏感词汇。但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吸贩毒者往往通过专门的暗号替代毒品,以逃避公安机关打击。比如在“圈子”里,溜冰就是指吸食冰毒,“白寡妇”、“北极光”、“臭鼬”这些形形色色的词汇,全是指代毒品的暗语,还有的毒友之间互称“飞行员”。凭借暗语,普通人很难察觉异样,但吸贩者却可借此形成一个密切联络的“小群体”。

  目前,全国多地的禁毒形势仍然严峻。据省公安厅统计,我省在控吸毒人员超过17万,并以每年约两万人的速度增加。从本月起至明年3月,全省公安机关开展百城禁毒会战专项行动,严打毒品犯罪。本次专项行动将以杭州、宁波、温州、台州等地为重点,加大对毒品通道的查堵力度,严打利用网络贩毒等各类涉毒违法犯罪活动。

  对此,有关法律专家建议,应当进一步净化网络、手机运营环境,清理快递寄毒。网络及程序运营商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快速检索出各种违法犯罪信息,采取删除信息、封存账号、实名注册等手段净化网络环境。快递公司应提升技术手段、加强行业自律,加大对可疑物品的筛查力度。与此同时,软件运营商应与公安机关建立联动机制,让涉毒违法犯罪活动无所遁形。

  ■ 专家观点

  省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杨建华:网络社交软件的普及和运用扩展了人们生活的空间,同时也为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了便利。在众多涉毒案件中,未成年人由“配角”变成“主角”,关键就在于网络社交软件。对此,除公安机关严打各种涉毒违法犯罪活动外,网络运营商、快递公司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采取各种手段净化网络空间、加大筛查力度,学校应加大禁毒宣传教育,督促监护人共同承担监护职责。


浙江日报 政治纵深·法治 00019 魔爪下的社交软件 2014-10-16 浙江日报2014-10-1600013;浙江日报2014-10-1600014;浙江日报2014-10-1600016;浙江日报2014-10-1600021;浙江日报2014-10-1600012;浙江日报2014-10-1600026;浙江日报2014-10-1600027 2 2014年10月1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