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0周年
决定命运的东方巨响
1964年10月16日,我国西北大漠一声巨响,腾空而起的蘑菇云震惊了世界——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宣告了一个曾经落后的大国迅速崛起。
新中国成立初期, 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我国老一辈科技人员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国防尖端科技的辉煌成就,为中国走向大国强国奠定了基础。今天,他们的精神仍然激励着国人。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0周年之际,本报和读者一起追忆新中国奋斗史上的那段峥嵘岁月。
东方巨响惊世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打破超级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作出了对中国安全和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
有了坚强的领导,梦想开始起航。
1956年,国家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的第一个远景规划,把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列为12项带有关键意义的重点任务的第一项。
创建初期的中国核工业,曾得到过苏联的少量技术援助。但是1959年6月,苏联背信弃义,拒绝向我国提供有关资料,不久又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说:“中国同志不愿意参加核保护伞,要自己搞,我看不仅得不到原子弹,到头来恐怕连裤子都穿不上。”
这并没有难倒中国人。
1960年7月,在北戴河会议上,毛泽东发出号召:自己动手,从头做起,准备用8年时间,拿出自己的原子弹。
1962年11月,中央成立以周恩来为主任的中央十五人专门委员会,加强对原子能工业建设和加速核武器研制、试验工作以及核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全国“一盘棋”,集中攻关,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整,一朵黄褐色的蘑菇云在我国的西北戈壁滩腾空而起。中国人民靠自己的力量终于掌握了核技术。这一成就集中代表了我国科学技术当时所能达到的新水平,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奋斗精神代代传
大漠铸盾,功在千秋。关于横空出世的“东方巨响”,毛泽东曾说“这是决定命运的”。
1960年11月5日,中国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的成功发射,打破了霸权国家“中国的导弹永远上不了天”的预言;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
邓小平这样评价:“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拂去历史的尘埃,回望宁静的戈壁大漠,一个又一个“两弹一星”元勋的名字浮现于我们面前,闪耀于历史的星空。
我国的原子弹正式起步研制是1959年下半年,这个时期正是我国经济困难时期,粮食定量供应,副食品短缺。核武器研究院的广大科技人员,度过了每天挨饿、身体浮肿的艰苦时期,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国防尖端科技的辉煌成就,为我国实现科学技术发展的跨越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研制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的过程中,我国科研人员充分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在戈壁荒滩、深山峡谷建立基地,风餐露宿,披星戴月,艰苦创业。出于保密的需要,他们隐姓埋名,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两弹一星”精神已经成为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可贵民族精神。
有一篇题为《有一种爱情叫“国家机密”》的纪念文章,令人潸然泪下。
1958年,核物理学家邓稼先奉命参加原子弹设计工作,他的调动成为国家机密。临行,妻子许鹿希询问“调哪”“干啥”“信箱号码”,他的回答统统是“不能说”。此后,邓稼先便杳无音信。直到1971年,许鹿希才迎来与邓稼先的第一次短暂重逢,此后少有的几次会面也是来去匆匆。由于在实验中受到核辐射,邓稼先1985年被确诊为癌症晚期,夫妻俩终于团聚相守。手术间歇,邓稼先还在撰写中国核武器进展的建议书,次年便永别人世。
2011年,再现那段可歌可泣故事的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播出,让观众激动落泪。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郭永怀等爱国科学家在祖国最需要他们的时候,抱着拳拳赤子之心从国外、从全国各地汇聚到祖国的心脏,震惊世界的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就这样在历史的舞台上开演了。
大国责任与担当
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当天,我国政府即发表声明:中国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的,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威胁。中国政府郑重宣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1996年7月29日,成为后世史学家研究世界和平史时不可或缺的一页。这一天,中国政府向世界郑重宣布:从1996年7月30日起中国开始暂停核试验。
“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在北京寓所听到这个消息后激动不已。当年,他站在罗布泊托举原子弹的百米高塔旁的时候,心里就想:“总有一天,全世界会全面禁止核试验,并彻底销毁核武器。”
今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阐述了中国的核安全观。和平时期,作为一个核大国,中国的责任和担当令世界称赞。
中国积极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保障监督,严格履行防核扩散国际义务,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加入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等主要国际防核扩散机制,积极参与核安全国际合作。
自上世纪核武器出现以来,人类追求彻底消除核武器,实现无核世界的努力就不曾停止过。
2009年,美国提出的“无核武世界”决议案在联合国安理会全票通过,私下里却是其不愿放弃核威慑力,核裁军也是雷声大雨点小。
手枪瞄准的只是一个人,而核武器瞄准的是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杀伤力实在可怕。
无核武世界真的会到来吗?
纵观人类历史,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使零核世界实现,世界也并不会完全和平。只要有国家不放弃称霸世界的企图和侵略扩张的做法,也不会比现在更安全,世界也不会因此更安定。因为战争的需要,新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会作为核武器的替代品出现。 (据新华社、《人民日报》)
无核的世界
还很远
1945年7月,美国成功试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人类由此进入核武器时代。参与研制的主力科学家奥本海姆以印度诗句表达了他的复杂心情:“我正变成死亡,世界的毁灭者。”
近年来,全球核武数量呈下降趋势,但离无核的世界还距离很遥远。核武器时时牵动着全世界的神经。
国际原子能机构前总干事巴拉迪曾说,通过发展核武来保障国家安全正变得“时髦”,除了已公开拥有核武的几个国家之外,还有不少国家拥有在短期内制造核武器的能力。
现在世界范围内除了传统威胁外,恐怖主义也越来越猖狂,他们也试图获取核材料甚至核武器,对世界产生重大威胁。全球核形势更加复杂并充满变数。
人类携手遏制核扩散的卓越成果——《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生效已经几十年,何以发展核武又在今日变成“时髦”?纵观世界格局变动与防扩散历史进程,可以看出以下三大原因。
首先,冷战的结束使世界安全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美国单极的绝对优势和单边主义的政策使一些与美敌对的国家感受到生存威胁,因此决意获得国家安全的终极保障——核武器。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两个超级大国进行核军备竞赛,在战争边缘保持恐怖平衡,其他国家的核冲动大多被压抑。苏联解体后,美国突显单极优势,近来更以单边主义政策谋求绝对安全,甚至不惜颠覆别国政权,由此引起与其敌对的国家的恐慌,导致核武成为这些国家的“必需品”。
其次,《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虽然标志着人类远离核武的自制和对集体安全的认同,但它并无强制力,对游离于其体系之外的国家也无可奈何。1998年印度、巴基斯坦的成功“闯关”和以色列对核武的事实拥有,均已为国际社会所默认,客观上鼓励了更多的国家寻求核武。在这个问题上,美国的多重标准尤其为人诟病:对以色列,美国纵容;对印度,美国由制裁转为与之核合作;对伊朗,美国绝不容忍,以武力相威胁。
第三,《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明确要求有核国家停止军备竞赛,推动核裁军,但事实上个别核大国不断研发新型核武,甚至暗示必要时首先发动核打击,如此怎能令无核国家信服?就连巴拉迪也愤然指出,“一些国家继续依赖核武,甚至发展新型武器,却同时告诉别国核武对它们无益,这根本不合逻辑”。
环顾今日世界,在东北亚,朝鲜进行了核试验,引起韩国、日本国内一片躁动,日本拥核之心不死;在中东,伊核问题谈判多时仍未达成解决方案,世界舆论担心一旦伊朗拥有核武,其他国家也群起效仿。国际社会正面临多米诺“核”牌相继倒下的危险,而核武与恐怖主义的可能结合更使前途凶险莫测。对世界而言,个别核大国持续有效地裁减核武,放弃动辄以武力相威胁,认真公平地建设防扩散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二战结束后,曾有人问爱因斯坦,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使用什么武器?爱因斯坦说:“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的武器是石头。”暗示核战必然将人类打回蛮荒。这一回答,残酷而清醒。 (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