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电”是道城市管理考题
各种以禁代管、以罚代管、不管不问,都是“一刀切”的管理思维,不仅无法解决问题,更有懒政之嫌,细化的管理才是治本之策。
“禁电”是道城市管理考题
冯巧婕
晨起走在路上,总能看到穿梭在大街小巷的电动自行车,那些骑行者,或是赶去上班的行人,或是正在送货的快递员,或是送报纸和信件的邮递员,或是各种拉运货物的小商品店主……而这样与电动自行车相关的生活场景,或将成为未来广州人的记忆。
近日,广州市法制办公布《广州市非机动车和摩托车管理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条例》规定,广州市行政区域内,禁止电动自行车行驶。消息一出,引发多方关注,民众反对意见重重,有快递员称,如果“禁电”将立刻辞职。
限制电动自行车发展,武汉、南宁、福州等多地都出台过法律法规,理由大致相似:电动自行车时速过高、与行人和机动车争道、容易引发交通事故等,在地方政府看来电动自行车是城市管理的顽疾。
然而不得不说,电动自行车受到老百姓的推崇,源于它的天然优势,价格低、速度快、停放方便等,不仅解决了各类服务业从业者货物运输的问题,还使快递员、送餐员等提高了工作效率,更是普通百姓短途出行的重要代步工具。
封杀还是规范,都是民生问题。如果全面“禁电”,一些依赖电动自行车出行的从业者可能因此提高工作成本,甚至会丢掉工作,这些“次生灾害”,各地政府有没有配套的解决办法?对于广大百姓而言,目前已有的公共交通工具是否能够完全替代电动自行车,满足他们的日常出行需要?而如果让电动自行车继续上路,政府又是否能做好管理和服务,保障行人安全和道路畅通?
政策的出发点,理应是最大程度维护更多老百姓的利益。各种以禁代管、以罚代管、不管不问,都是“一刀切”的管理思维,不仅无法解决问题,更有懒政之嫌,细化的管理才是治本之策。
在德国,交通法规规定,老百姓骑电动自行车需要考驾照。速度在每小时20公里以上的电动自行车,驾驶者必须戴头盔;此外,所有驾驶者必须购买特定保险。在日本,只允许“智慧型电动辅助自行车”上路,最高时速必须低于24公里,且不能上高速公路。在美国,各州对哪些电动自行车上路、需要办理哪些手续,以及驾驶人年龄限制、是否需要驾照等问题都有各自规定。
小小的电动自行车,涉及驾驶员的培训、管理,电动自行车的研发设计以及城市道路规划等多个问题,提高政府管理水平,转变社会管理工作思路,或许可以从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