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奖励的是与非
陈醉
“无偿献血20次,可免费乘公交、游景区,免门诊费”,最近,这一“献血新规”在宁波落地。
献血奖励早已有之。据《献血法》、《全国无偿献血表彰奖励办法》,公民献血达到一定数量后,本人和亲属可享受免费输血待遇。不同的是,最近的献血奖励开始跨界了。
不久前,浦江规定“无偿献血在4000毫升至8000毫升者,其直系子女参加中考可获得1至3分的加分”, 而陕西宝鸡则要求“公民在领取机动车辆驾驶证前、男女青年在领取结婚证时、高中毕业学生在接到大学入学通知书后,都应无偿献血一次”。
一时间,“献血”成热词,引来口水一片。有人认为,这让无偿献血变“有偿”,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无偿献血制度的“反噬”。也有人担心公益活动和中考分数挂钩,会引发家长为了加分而大量献血,这对没法献血的家长和孩子来说有失公平。
所有的质疑都没有错,但不得不说的是,任何一项政策的实施,都可能与初衷背道而驰。譬如,给见义勇为者加分,本是一项弘扬社会正能量的好政策,但在实施过程中,就出现过有父母为让子女加分而策划“见义勇为”事件的闹剧。因此,我们更乐见一些对政策善意的解读。
各地屡出“献血奖励”奇招,不得不说,背后的原因是沉重的“血荒”之痛。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人口献血率达到10‰至30‰方能基本满足本国临床用血需求。当前,发达国家人口献血率约为40‰。而在现有的无偿献血政策下,去年我国大部分地区献血率仅为9.4‰,献血量捉襟见肘,有时候一天的采血量只够满足临床一半的需求,很多手术不得不因此推迟。
如果通过类似的奖励“挂钩”,可在一定程度上营造出全社会浓厚的献血氛围,激励更多的人参与无偿献血,也不失为一根能“救命”的稻草。关键在于,奖励政策需要凸显公平性、人情味。
能否设置一些充满温情而不是让人咋舌和尴尬的奖励呢?在德国,一般献血者可以得到15到40欧元的营养补助费,可能也包括来献血站的车费等,最多奖励40欧元;在美国,献血者可以无偿观看演唱会……而此次宁波的“献血奖励新规”,其出发点正是为了营造出无偿献血既是义务、责任,也是一件光荣和有尊严感的事的氛围。
为破解血荒,该怎样恰当使出“献血奇招”?这,考验着制度设计者和社会监督机制。让合理而有效的奖励政策出炉,让充满温情的“献血新政”在阳光下公平公正地实施,我们对此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