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城社区金融服务中心便利百姓
大金融,融入小社区
记者 王庆丽 实习生 罗英
提起“金融服务”,你是否首先想到的是储蓄信贷、投资融资、证券交易之类的行业术语?近段时间以来,在杭州5个居民社区门前先后开出的“联合中小企业控股社区金融服务中心”,却把业务重心放在了生活缴费、医疗挂号、快递收取等非金融类的生活服务项目上。
“高大上”的金融服务,如何与家长里短的社区生活相融合?社区居民对此又有何反应?本报记者进行了调查走访。
多个社区布点
提供民生服务
“请问,这里可以代缴电费么?”上午10时左右,家住杭州江干区水湘人家东苑的吴先生走进三叉社区三新家园小区正门斜对面的一个营业网点,试探性地问道。在这间约20平方米的店面内,3名工作人员身着制服、胸别铭牌端坐于左侧柜台后,右侧则由外至内依次设有一台“中国福彩”的自助终端机及两部“全民付”便利支付器。
吴先生说,以往,他家的电费一般是趁周末到小区附近的银行办理,“人多,操作又麻烦”。而最近,他好几次傍晚散步时都看见这家店还亮着灯,且招牌上写明可提供“缴费支付”等服务,于是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走了进来。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吴先生在 “全民付”上输入住宅电费单号,刷卡支付了近两个月的电费共计544.5元,得到缴费收据一张,前后不超过五分钟。
“除可提供水电煤气费的代收代缴外,我们还可为居民提供华数宽带缴费、公交市民卡充值、中医挂号、小额取款、信贷咨询及金融理财咨询等多种服务项目,部分门店还有自助收取快递件服务。”浙江联合控股社区金融服务中心运营经理杨清平这样说道。
据他介绍,社区金融服务中心系省经信委指导下的联合中小企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之一,现与中国银行、杭州银行、华数集团、杭州市民卡服务中心、中国邮政、浙江股权交易中心等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杭州建有7个网点,到今年年底将总共铺设20个服务网点。首批开业的美政花苑、三新家园等5家门店均设于居民小区旁,每天从早9时到晚9时都有工作人员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另外两家门店正在装修,也将于近期开业。
诸多业务盲区
期待有效填补
“听说这里可以购买‘福彩’,我想买几注双色球。”“抱歉,现在我们还只能提供‘刮刮乐’项目。”采访中,这样的对话也时常发生。
虽然社区金融服务提出了“一站式”的设想,然而记者发现,就现有的服务项目来说,许多方面仍不能尽如人意。例如,各网点虽可办理公交、市民卡的充值业务,但是对于这两类卡的挂失、补办,特别是老年人与学生公交卡的充值及年检却无法办理,仍需当事人持证到离家较远的相关营业网点办理。而在中医挂号方面,也仅限于与之达成合作协议的“万承志堂”这一家中医诊疗机构。
“社区便民服务有很多空白,但是如何进行有效的填补,充分满足居民需求,要走的路还很长,”三叉社区团委书记顾建娜说道。顾建娜告诉记者,近年来,许多金融机构都看上了社区这块“蛋糕”,不时会有工作人员前来洽谈或者举办活动,然而,像这种真正落地在社区门口、对居民提供贴身服务的还是头一回。
如何能进一步拓展服务项目,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杨清平坦言,他们也正在进行布局和谋划。比如,他们与浙大创业园合作进行的果蔬配送项目正在进行线上推广,并将根据大数据的具体情况制定线下策略。对于社区居民需求度比较高的家教、家政服务,亦在与相关机构进行接触,并有望搭建起股权交易、房屋租赁等方面的信息交流平台。
“今后,一旦网点多起来,各区域间做好链接,我们还计划向公路、铁路、医院等部门寻求合作,力争把便民服务做得更加细致、完善,”他说,“现阶段我们不以赢利为目的,首先要培养起居民的信任感与依赖度,为下一步打开其支付端做好准备。”
创新发展模式
放眼长远目标
据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院长钱水土介绍,随着我国城市化、社区化、老龄化的发展,社区和社区集群将成为广大城乡居民和小企业的承载主体,发展社区金融也正在成为各商业银行的战略重点之一,是其创新金融服务的动力源泉。目前,本土的杭州银行、杭州联合银行等,都开始涉足社区金融服务业务。
然而,与社区银行不同的是,这类由非银企业创办的社区金融服务中心不属于银行的分支机构,无法提供存贷业务、基金购买和投融资等基本金融业务,但由于与银行之间存在合作关系,可视为现有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一种延伸与嫁接,“省去了银行设点需要投入的安保、场租、人员和设备等成本,从规模效益来讲是件好事”。
钱水土告诉记者:“无论银行还是非银机构,只要进入社区,便不能只提供金融服务,也要同时提供便民服务,把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与金融服务功能整合起来,才能达到双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