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经济

温州实行阶梯水价3年多,不少居民养成用水“微循环”——

“节水达人”月均用水2.5吨

  记者 王益敏 通讯员 陈璇 王荣

  温州市区自2010年9月1日起,实行阶梯水价。从那时起,用水越多的家庭,单位水价越贵。

  今年以来,温州市区每户每月的用水量不到12吨,相比4年前的近16吨,下降了两成以上。此外,自阶梯水价执行以来,温州市自来水公司对市区1万户居民的用水情况进行抽样调查,跟踪4年发现,每户月度用水量逐年下降明显。

  据了解,目前,温州市区已基本完成一户一表改造,其中,超过八成的家庭,每月用水量在17吨以下,可按照第一阶段的水价实行付费。

  “可以说,这其中,有‘阶梯水价’的功劳。”温州市自来水公司相关负责人自豪地说。

  那么,我们在日常用水过程中,到底可以如何节约呢?近日,记者在温州城区找到了一户称得上“节水达人”的家庭。

  节水,从点滴做起

  家中的女主人叫陈梅桔,今年已经78岁,老伴卢永才,81岁。一年前,老两口搬了新家,住进了60平方米的新房子。

  到了新家,两位老人不忘带上陪伴了自己多年的“宝贝”——20多只水桶、脸盆。“它们可都是我节水的好帮手呢。”陈阿婆一边笑着,一边将这些“宝贝”分配到家中各个角落。

  厨房的自来水龙头下放一个红色小盆、旁边再放一个稍大的绿色的盆;卫生间里分到了几个大小不一的盆。

  陈阿婆卖着关子说,节水的秘诀,就是最大程度地实现家庭用水的“微循环”。

  中午做饭时间,陈阿婆把淘米水积攒下来,用来洗菜;接着,她又把洗菜的水,用盆接起来,存着洗碗;洗碗水也是有用的,它们最终流入卫生间里的水桶,用来冲厕所。

  如果说,这样的“微循环”需要耐心和细心,那么,更让记者佩服的是,陈阿婆还有自创的节水妙招。

  “洗小件衣服时,我会先将脏衣服用洗衣液泡好,再铺到卫生间的地上,用洗澡时淋下的热水,顺便就洗了衣服。”陈阿婆说着,有些不好意思,“带着泡沫的衣服,用热水冲得快,用水也省。”

  陈阿婆说,她算过一笔账,自从实行阶梯水价以来,他们家因为用水量较少,3年多来,每个月的水费支出,基本没有受到水价上涨的影响,只多出了两三块钱而已。

  “隔壁住着几个小年轻,听说用水比较多。实行阶梯水价后,他们家每个月的水费要按高一阶的水价计,这样算下来,要多支付好几十块钱……”陈阿婆有些心疼地说。

  其实,两位老人一个月的退体金加起来有8000多元,他们说,节水的初衷并不仅仅是为了省钱。“你看,我们刚买的马桶,也是节水型的。”老伴卢永才说,这个马桶的价格,要比普通马桶价格高1000多元,“但我们俩没多想,就买下来了。”

  感召,更多人一起节水

  记者了解到,两位老人节水除了阶梯水价的“杠杆作用”外,还因为对“用水困难期”有着深刻的记忆。

  早在1955年,卢永才是一名在舟山某海岛驻守的战士。“山上没有水,我每天要下山去挑100多斤的水。”卢永才回忆说。

  几年后, 部队在山顶修了一个小水库,但用水依然紧张。“我们洗脸只用一捧水,刷牙只能接半杯水,甚至一天洗手的水都要用盆接着,用来洗衣服。”卢永才说。

  1967年,陈阿婆随军来到了海岛。“一开始,真不习惯这种缺水的生活,不止一次向他抱怨。”陈阿婆说,但正是这样艰苦的岁月,让两位老人留下了终生节水的习惯。

  “我到现在,刷牙都不接满杯水的。”卢永才笑着说,“温州是全省较早实行阶梯水价的地方,也有很多地方,依然存在着缺水的问题,所以,节水还是很有必要的。”

  说着,卢永才拿出了自己的记账本,记者看到,2013年,两位老人共支付水费125元,按照目前温州市的水价,两位老人每个月人均用水只有2.5吨。

  “本来节水是我和老伴的事,现在还带动了我们3个孩子。现在他们家的水费也不多。”陈阿婆骄傲地说,“我现在还时常在社区里锻炼时,把节水秘诀告诉其他老人呢。”

  陈阿婆说服周围人节水的理由,就是阶梯水价的实行标准,“你们看,如果节水一点,每吨水费可以少花一两块钱,这样算下来,一个月就能省出一顿家庭大餐了。”陈阿婆说的话,常让大家在笑声中点头认同。

  温州市自来水公司的副总经理余承雷说,温州市区一户一表用水居民已有44万户。按此计算,实行阶梯水价以来,他们每月可节水168万多吨。


浙江日报 经济 00009 “节水达人”月均用水2.5吨 2014-10-13 3651107 2 2014年10月1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