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护绿水 治水须治山
景宁今年植绿两万多亩保护两江生态
记者 滕昶 县委报道组 叶尚蓉
本报讯 日前,趁着清晨凉快,章大森沿着通往生态公益林的机耕路开始了一天的巡查,他是景宁畲族自治县飞云江源头区章坑村的护林员。“森林有没有被偷砍,有没有生病虫害,哪些地方需要植树,这些每半月都要向村里的‘河长’报告一次。”章大森说。这样的报告制度源于今年景宁“五水共治”的深化。
今年以来,景宁把治水重心逐步从河道向山上延伸,形成“治水先治山、治山在兴林”的山区新模式,掀起了一场为水治山的“革命”。
“要确保一江清水出景宁,不仅要做水的文章,还要把青山当作治水的主战场,用青山护绿水。”景宁县林业局负责人说,景宁地处飞云江源头、瓯江上游,承担着源头治理的重任,备受下游群众关注。
青山茂林带来的净水功能是显而易见的。8月底的一天晚上,一场暴雨突如其来。但是大雨并没有让60岁的东坑镇白鹤村村民潘远丰犯愁:“现在植被好了,就算下雨,水也照样清澈,要是搁在过去,大家最怕山洪把水给冲浑了,一桶自来水要沉淀几个小时才能用。”
兴林治水还能给村民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去年8月,白鹤村以千亩荒山为“嫁妆”,联手企业种起了香榧树。“现在已经流转了2000多亩荒山,全部都要种上八九年以上的香榧大苗。”村干部告诉记者,荒山上原来只有100多亩树林,一下子猛增到600多亩,未来3年他们将投资5000万元,使香榧基地增加到3000亩。
“香榧不仅有很高的经济效益,更是保护生态、防止水土流失的树种,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景宁县林业局总工程师叶玉珠说,景宁对香榧大苗造林给予每亩2000元补助。
靠山兴业成为村民为水兴林的源动力。以香榧南扩、油茶提升、珍贵树种培育、用材林建设等项目为载体,今年以来,景宁绿化造林2.1万亩,超额完成全年任务的161%;与此同时,该县上半年林业行业总产值近10亿元,同比增长24.87%,林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
如今,随着“为水治山”的深入,景宁水环境不断优化,662条河道涓涓清水向下游。据该县环保部门检测,上半年,景宁地表水功能区和饮用水环境质量达标率均为100%,其中Ⅰ、Ⅱ类水质水体超过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