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科技改变绍兴交通——

古城公交,驶上信息路

  见习记者 陈佳莹

  本报讯 下一班公交车什么时候到站?去高铁站应该坐哪辆公交车?……最近,一款名为“易行绍兴”的手机软件出现在绍兴市民的手机中,动动手指,公交车信息便尽在掌中。

  这只是35年来,绍兴公交巨变中的一个节点。从1979年绍兴公交公司成立以来,公交车、候车亭、公交线路、服务方式,此间种种尽皆焕然。

  “1979年公交公司成立的时候,我们只有6辆8米长的上海牌公交车和以退役军人、返城知青为主力的12名司机。最初只有1路公交车,从老火车站到东湖风景区。”寿金兔是绍兴公交的第一代司机,今年刚退休的他历经司机、教练、公司经理、集团副总,绍兴公交的35年历程,历历在目。

  在寿金兔的印象里,没有公交车之前,绍兴人出行靠步行或坐船,手头宽裕点的就搭人力三轮车。“我的老家在柯桥齐贤镇,公交出现之前,要坐两个多小时的船才能到达,现在那里已经覆盖了多路公交车,很便捷。”寿金兔说。

  曾经的绍兴古城,弹丸之地,河道纵横,上世纪70年代时连主干道解放路也仅有十米宽,公交车一个不小心就会和行道树撞个正着。改革开放以后,绍兴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市民们对上下班公交的需要急剧扩大,城乡公交发展迅速,7路、10路、11路等线路应运而生;无人售票车、夜班车、公交IC卡收费相继出现,绍兴公交也一跃发展到了500辆的规模。

  当了20多年公交司机的张兴龙告诉记者,最初的公交车上没有空调,一到夏天,司机们总要拎水桶上车,把浸过凉水的湿毛巾包在头上,勉强降温;而到了冬天,寒风呼呼往里钻,把人冻得不行。“现在夏天有空调,冬天也不怕冷了。”张兴龙说。

  如今,新装备总会时不时为司机们带来惊喜。自动报站器、发动机自动灭火装置、3G视频全覆盖、一键爆破装置,科技不仅让司机们的工作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也为乘客们带来了更为安全舒适的乘坐体验。

  “最近我们正在落实社区小巴,把社区居民从每一个社区接到附近的公交站点,从而解决市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绍兴市公交集团营运部主任丁兆南兴奋地说。从第1路公交上路,到村村通公交,再到公交入社区,35年来,越来越方便、越来越人性化的公交已悄然深入到了每一个绍兴人的生活之中。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古城公交,驶上信息路 2014-10-09 3645903 2 2014年10月0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