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文体

探访我省玉米育种基地——

风催寒露金粒收

  本报东阳10月8日电

  记者 李月红 通讯员 邵敏 林雅琪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10月8日,寒露,太阳到达黄经195°。来自省农科院的监测:含糖度高达14~16的本地甜玉米,仅剩一个月好光景,若错过便要等到半年后了。

  寒露前,笔者跟随玉米专家王桂跃来到省农科院东阳玉米育种基地,一探餐桌玉米的前世今生。这里有近百亩玉米基地,是我省最大的玉米作物科研育种基地,我省自主选育的甜玉米、糯玉米、甜糯玉米均出自这里。如今,在我省130万亩种植面积中,已发展出上百个品种。

  1492年11月,当哥伦布和他的伙伴们踏上美洲的一个岛屿时,他在日记里写道:“发现了一种名叫麦兹的奇异谷物。它甘美可口,烘干,可以做粉。”这就是后来传遍世界的玉米。

  一年后,哥伦布将玉米带回了欧洲;16世纪初,葡萄牙人从海路把玉米传入印度和中国。同时,另一条路线从欧洲经陆路传入土耳其、阿拉伯、伊朗,最后抵达印度,然后经西藏再次传入中国。还有第三条路线,经丝绸之路从西北地区传入中国。

  玉米,禾本科玉蜀黍属。如今网络最热词“怪蜀黍”,正是借用玉米作物的学名。查阅资料发现,玉米传入我国最早的文献记载是明正德六年(1511年)的《颍州志》。玉米在传入我国之初并未被列入谷物,被人们看成新奇之物如同今天的大熊猫。在明代文学作品《金瓶梅词话》中,“一盘烧鹅肉,一碟玉米面玫瑰果馅蒸饼儿”是财主西门庆宴客的珍馐佳肴。直至乾隆时期,玉米一直是皇家御用食物。到了18世纪中至19世纪初,玉米开始在中国大规模推广。玉米特别适合山地种植,扩大了土地播种面积,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

  有意思的是,玉米属一花两朵,雌雄异位。株腰间胡须样的东东,是雌花;株杆顶端的穗,是雄花。一株玉米雄花序的花粉粒约两三千万粒。一个雄花序从始花到结束,约需6~8天。每天上午9时左右,等露水消褪后,风一吹,它们便开始开花散粉,一直到中午。

  这之后,一粒玉米的成长历程是这样的:当玉米的花丝接受风力传来的花粉粒,粘着在花丝上的花粉粒过5分钟后,就生出花粉管。花粉管进入花丝并向下面的子房生长,这时花粉粒中的营养核和两个精核移至继续生长的花粉管顶部,花粉发芽后大约经过12~24小时到达子房,开始受精。完成受精后的子房经过40~50天生长发育,长大1400倍,最后长成一粒玉米。

  如果你有足够的细心,会发现差不多每个玉米都是偶数列——或12列,或14列,为什么没有13列呢?王桂跃告诉我们,小时候,玉米的花丝叫做小穗原基,它们一列一列地沿着玉米芯排排坐。长大些后,这些小穗原基分裂成两半,长成两个并列的小穗,这些小穗长大后就长成雌蕊的柱头。于是,到了最后长出来的玉米粒也就都是偶数个了。

  在科研界,玉米亦是最理想的模式作物。它的优秀是因为大部分农作物都是碳三植物,而它是碳四植物,非常适合进行各种科研创新试验。就好比动物界的果蝇,你收获的许多养生知识,其最早的理论基础就来自果蝇的模式试验。打个比方,碳三需要手工组装所有零件,而碳四是流水线作业。由于碳四植物光呼吸非常弱,因此光合效率很高,能够固定更多的二氧化碳来转化为有机物,产量就上去了。对于农作物而言,产量就意味着一切。

  最后,我们来“好奇”一下爆米花。它为电影“代言”,几乎所有的高票房里都有它的一份功劳。不过,它并非我们日常食用的品种,它的膨爆系数达25-45倍,最早由印地安人选育而成。旧时我们经常看到街头小贩用一个黑坨坨的高压罐加热,数分钟,只听“嘭”的一声,就闻到爆米花香味了。秘密就藏在爆裂玉米的籽粒中角质胚乳结构特别紧凑,籽粒中含有一定量的水分,当加热到高温170~185摄氏度时,籽粒内的水分汽化,形成足够大的压力,突破角质胚乳的极限承受力,爆成了玉米花。所以呢,植物和人一样,都会有“鸭梨山大”的时候。


浙江日报 人文·文体 00014 风催寒露金粒收 2014-10-09 3644038 2 2014年10月0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