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要闻

听口音报价,得改

  雪声

  从外地旅游回来晚了,顺便想改善一下口味,就到车站旁的夜排档去点了几个菜,感觉不便宜。也难怪,国庆节客人多,菜肴原料涨价,贵一点情有可原。但夜排档主人的一句话让我有所感慨,他说:“你是本地口音,我不会宰你,外地人那价格就不一样了。”他透露,这几天有时一桌菜能卖四五千元。

  其实以前非假日时接触这类排档,我也清楚本地人与外地人的买单价是有些区别的,管理规范一些、自律意识强一些的变化还不怎么大,反之,价格相差较大,当然在旅游景区,不是每家都听口音报价,但占了相当比例。且这种现象应不属于个别地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相信外出旅游过的人,在没有熟人陪同的情况下,大多有过消费被宰遭遇。这首先涉及到管理问题,政府部门的价格管理和经营单位的内部管理,否则也不会出现一条鱼上千元,说好是100元一条鱼结账时变成100元一斤之类的新闻。对于本地人,那些旅游服务行业单位之所以不会宰、不敢宰,那是因为本地客经常要来消费,对行情也比较了解,处理挨宰也更有办法。而没经过熟人介绍的外地客进来,因为偶尔来一下,相对处于弱势,自然容易“被暴利”。

  听口音报价的行业潜规则,还涉及到经营业主的道德水准、诚信意识。以出租车行业为例,以前车主听客人是外地口音,往往会绕远路,现在这类现象基本绝迹,因为副驾驶座前就公布着管理部门的举报电话,事后的处罚也严厉。所以,科学规范、精准有效的管理措施、手段应是治理“听觉失衡”问题的一剂良药。

  听口音报价反映的是一些服务行业的管理死角,凸现的是一些地区诚信体系建设的不完善,非常不利于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良性有序发展,该是对这个潜规则说“不”的时候了。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5 听口音报价,得改 2014-10-08 3644938 2 2014年10月0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