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新闻时评

小章村:让农村之问轻轻放下

  今后土地谁来耕种?农村未来谁来居住?这是困扰人们很久的问题。记者在国庆这一天,夜宿小章村。所见所闻所思,让困扰多年的农村之问,在这里轻轻放下。这是一种认知,一种感悟,一种升华。

小章村:让农村之问轻轻放下

  国庆这天,记者自驾游来到磐安县冷水镇小章村。晚饭后夜色初浓,记者脚步自然走至村口小桥边。是职业使然,更是几十年跑农村习惯,不经意间同几位50岁上下的农民聊天叙事,颇有感受,加上白天所见所闻,确有记录评论之价值。

  小章村后面有两条山坞,散落着二百来亩田地,全村一百五十多户人家,祖祖辈辈生活依赖这些土地。小章村多少代都生活在这条不起眼的山坞口。养活了我们这一代,养活了我们父辈祖辈,每次回村都会来看看这片可亲可爱的土地。一位已经在外工作快30年的小章村人这样告诉记者。

  值得欣慰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并没有淹没掉这片土地的贡献。下午,记者走进这条山坞,这里田地的精耕细作,让我这位跑“老农村”的记者也惊叹不已。一垅垅土地像一块块长条形豆腐干似的,如军人营房内一排排有棱有角整整齐齐的被子,煞是好看。一眼扫去,都是以夫妻俩人为单位,在细心伺候耕耘着自己那一亩半分地。有一对夫妇,席地坐在土地上,一边听着手机里的流行歌曲,一边手脚麻利地挖地里的药材,阳光照在他们黝黑的脸上,喜悦之情也写在他们的脸上。“累不累?”“累,做农民就是要不怕累,看到收成好,最累也会忘记的。”此刻的画面意境,不是记者愚钝之笔可以描述的。

  80%田地都种植中药材,哪种赚钱多就种哪一种。市场经济长年累月的熏陶磨练,让这里农民的市场观念根深蒂固了。种一亩浙贝少算也有一万多元收入,好的可以超过两万元,全村85%农户都种药材。农民把种植中药材的收入一一道来,如数家珍。“一袋可以卖两千元”,一位挑着两个蛇皮袋的农妇,很是自豪地回答记者的询问,这也佐证了中药材种植的可观收入。

  村口闲聊自然也从收入谈起。一对50岁左右的夫妻稍作估算,他们家有一亩多点土地,再承包三亩流转土地,主要靠种香菇和蚕桑收入,不包括在外打工的儿子,一年两人约有10万元收入。这10万元收入已经扣除各种成本,基本是纯收入,他们的满足感溢于言表。“但跟高收入户比,我们还不算高,最多居中等位置。”尽管左右之人并不同意这位农户如此谦虚的排名,后一句补充让熟知农村文化的记者会意一笑。今年蚕桑价格跌了不少,远不如贝母好,明年要种中药材了。这位农户还不无遗憾地告诉记者,儿子在外打工,收入并不比他们高,但我们赚的多是辛苦钱,经常要起早摸黑,最忙天亮就要出去干活,儿子不会再回来务农了。

  近90%农户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近90%年轻人在外面工作。小章村这两个90%,确实可以解读出许多重要思想观点。

  土地贡献肯定远远不如小章村祖父辈那个时期。过去,衣食住行和柴米油盐,一切来源于这片土地。现在市场大了,年轻人无需再在这片土地上刨食,他们更乐于在广阔市场寻找和积累更大财富。但这片土地,只要付出辛苦,再有市场头脑,仍是这个百来家农户的收入主来源。这也说明农业性收入仍是许许多多农民的收入主体。

  稍加延伸,农民收入呈现多元来源结构,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政府需要尽最大努力去做的一件大事,就是如何让农民实现多元结构的经济收入格局。即使农业性收入,也有一亩三分地如何合理组合,让收益更大化的问题。村口这对夫妻净收入10万元,懂农村的人都知道这是个含金量很高的收入。人均5万元在农村生活已经够愜意了。如果能够让农民还有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创业性收入、财政转移性收入,何愁农民不能致富奔上小康乃至大康!何愁乡村发展同城市发展不能共同进入繁荣美好时代!何愁不能实现民富国强、和谐民主、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

  村口聊天的几乎清一色都是50岁上下的农民,田间上劳作的也差不多这个年龄段的人,90%的年轻人都在外打工,包括那位收入不如父母却不会再回来务农的儿子。几个元素信息叠加在一起,又让那个困扰人们已经很久的农村之问浮了出来:今后土地谁来耕种?农村未来谁来居住?

  小章村,这个安宁而淳朴的小村,经济还略欠发达的小村。恰恰是这个小村,夜色下村口闲聊,竟然让记者也有农村之问的忧虑心结得到舒展和释怀。村民虽七嘴八舌,但指向是共同的。现在每家每户也只有一亩三分地,我们才50岁左右,这点地就是用绣花工夫来细心伺候也累不到哪儿去。等我们七老八十干不动农活,还有二十几年时间,离地由谁种还早着呢。二十多年时间,还怕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农民直白简朴的话,道出了一个至深至邃的道理。时间,也只有时间,让实践充满生气勃勃,让后人更加充满智慧,土地由谁来种?让时间、实践、后人慢慢来解决吧。

  夜色更浓。记者漫步行走在小章村。月明星稀,虫鸣蛙叫,山风流水,好一派宁静惬意的农村秋色夜景。一幢幢造型已经接近都市别墅的楼房,一辆辆停放在村子空地上的各种型号的小汽车,一个个显然是从城市回来度假的年轻人,一垅垅散发着泥香并仍在滋润全村农户生活的金色土地,或许还有更多更多记者没有发现的元素,农村未来谁来居住还是一个问题吗?

  由此引申,总书记那著名的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新型城镇化的诗情画面,应该是千姿百态的。小章村年轻人尽管大都外出务工,但只要他们父母辈生活在这片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农村,小村或许永远成不了城市,但只要与时俱进,既坚守农村自然、经济、文化、社会优秀传统,又能不断吸纳都市现代文化、商业元素,年轻人暂时回不回农村居住并不重要。他们会像候鸟似的在城镇和乡村过着两栖生活。这,也是一种新型城镇化的小章村样本。或许有一天,外出年轻人厌倦了城镇生活,又会回归小章村生活;或许随着时间流逝,这个小村会成长为一个新型小城镇。各种可能都会存在和出现,都是充满着生机和希望。

  国庆这一天,夜宿小章村。困扰多年的农村之问,在这里轻轻放下。这是一种认知,一种感悟,一种升华。深夜中的小章村,宁静而美丽,吸一口空气都有点甜。小章村,这一天,让记者收获多多。不枉来过一趟小章村,更没有虚度假日这一天。


浙江日报 新闻时评 00004 小章村:让农村之问轻轻放下 2014-10-08 浙江日报2014-10-0800013;3644429 2 2014年10月0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