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IPO旋风”的倒逼效应
赵 伟
赵 伟
过去数周全球资本市场最引人瞩目的一件事儿,莫过于阿里巴巴在纽约的IPO。岂止引人瞩目,从阿里的上市“路演”到成功首发,对于业界及其关联的资本市场投资者乃至中美财经界而言,简直可谓刮了一场旋风。随着2014年9月19日首发成功,以及当日阿里股价飙升36.32%,旋风算是告了一个段落。结果和财经界的事前预期高度吻合:阿里最终成功创造了美国股市史上IPO融资规模历史记录!而其首发当日凭借股价飙升,一跃而为全球最大电子商务平台企业。
现在,阿里旋风已过,到了做点冷思考的时候了。略做点预期性梳理,一个词跃然而来,我以为这个词大体上可以概括阿里IPO旋风的后续效应,什么词?——“倒逼”。在我看来,阿里IPO旋风在多个层面营造了一种“倒逼”情景,要么在促发决策者立断,要么在强化原有约束条件。三个层面的倒逼情景及其可能促发的变化,最值得留意:
第一个层面是就阿里巴巴IPO之后自身必须面对的约束条件而言的。阿里在美成功上市,一夜之间改变了其经营决策的约束条件,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立马面对的决断至少有二:一个是投资战略。借助此次IPO一下子圈了将近250亿美元的现金,这些钱怎么花出去,投向哪儿?这是立马要做出的抉择。在全球经济低迷,中国经济减速与民营企业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的大背景下,这样的战略决策不是容易做出的。最担心的是误判,昔年无锡尚德就是前车之鉴。另一个是适应美国资本市场监管,净化阿里电商平台问题。阿里在美上市意味着无条件接受了美国资本市场的监管,把自己置于全世界最透明的资本市场监管体系之下,立马面对的一个棘手问题是强化它所经营的电商平台的治理。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企业,阿里依托的是中国这样一个成长中的新兴市场,服务对象是数百万小微交易者,一些假货、侵犯知识产权现象防不胜防。后者恰恰是美国等西方企业和市场监管者最难容忍之所在。这方面也有前车之鉴。一旦遭遇监管者诟病,对于企业损害将是致命的。
第二个层面是就行业竞争面对的形势而言的。阿里一日之内跃升为全球最大电商,对于全球电商乃至互联网大企业都是个巨大的挑战,整个行业的新一轮竞争已经拉开帷幕,由此倒逼着行业内外的创新与重组。我们知道,阿里成功IPO之后,首日以2314亿美元的市值,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商,第二大互联网公司和第四大高科技公司。什么概念?就是说阿里在电子商务方面的市值超过亚马逊,在互联网企业中仅次于谷歌,在高科技公司中可以向苹果、微软叫板。不难看出的是,阿里首发募集的近250亿美元,已经在国内外尤其是国际互联网与电子商务领域掀起竞争浪潮。首当其冲的是国内竞争。实际上行业新一轮竞争重组已经开始。就在阿里上市“路演”开始之际,万达携手百度和腾讯组建电子商务公司,布局O2O模式,把传统商铺和手机推送链接在一起,直指阿里主营业务核心。
第三个层面是就我国体制改革而言的,这方面的倒逼机制早已在酝酿,阿里舍弃国内资本市场而他就,无形中为这个机制的强化增加了力量。我们知道,上海自贸区启动之际有个说法,“倒逼改革”——以对外开放倒逼国内体制改革。阿里赴美上市,实际上挑明了另一重意义的以开放倒逼改革的机制,就是中国民企“走出去”倒逼国内改革。民企以各种方式“走出去”,借助国际化的资源与体制,给国内体制以渐增的改革压力。早先是李书福的吉利,通过走出去并购全球汽车制造大品牌沃尔沃,以“走出去”为名行“引进来”之实,愣是在国企和外资主宰的一个制造业行业,打出了一片“草根”背景的天地,给这个行业以往形成的体制以巨大冲击。这一次阿里在美成功上市刮起的旋风,无疑以更大的气势给国内现有体制以冲击。最直接的是资本市场。事情已经很清楚,像阿里这样资产优良快速成长的公司,选择境外而非国内上市,无疑意味着其未来收益分配权利的外化。阿里代表了中国的新兴产业,这个产业正在享受着收益递增盛宴,自中国市场获得的巨额回报,将不得不给境外投资者让出大头。国内已经有一种质疑声,何以阿里不在国内上市?在我看来,单是这种质疑,本身就是一种压力,倒逼国内资本市场体制以及关联的体制改革。诚然,赴美上市并非阿里首创,此前已有一批中资企业在美上市,但像阿里这样巨大,引起投资者如此追捧的中资企业不多。
我看好阿里旋风触发或强化的倒逼。我以为第一个层面的倒逼,可望促发中国电商市场升级。阿里不是简单的一家企业,而代表一个市场。第二个层面的倒逼,可望推动中国互联网产业升级,进而整个高科技行业的竞争与结构重组。第三个层面的倒逼,可望通过行业放大,推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而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作者为浙大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