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经济

四年多时间,浙江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4984个,现代农业园区622个

稳粮增收看“两区”

  本报记者 颜伟杰

  通讯员 厉宝仙 王鹏杰

  眼下,从杭嘉湖平原到西南山区,从金华盆地到浙东沿海,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正如火如荼。

  2010年,省委省政府启动农业“两区”建设工程:计划通过8至10年努力,在全省范围内建成8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100个现代农业综合区、200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50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加快浙江农业现代化进程。

  截至今年8月,全省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4984个,面积465.2万亩;累计建成省级农业综合区43个,主导产业示范区139个,特色农业精品园440个,现代农业园区总数622个、面积280万亩。

  农业“两区”正成为浙江确保粮食安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主战场”。

  因地制宜,稳粮增效

  兰溪市云山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笔直的机耕路、永久性水渠、生物诱虫灯……各类设施一应俱全,田间的晚稻正在向百亩方亩产1000公斤冲刺。

  “这样种田才有意思!”聊起种地,正搭着锄头在田埂上休息的云山街道陈店村村民张永林来了劲,2月种春大豆,5月种水稻,9月种小萝卜,老张心中有一本“教科书”,这种“鲜食春大豆—水稻—兰溪小萝卜”三茬轮作的种植模式,让每亩收益轻松过万。

  无独有偶,在德清的粮食生产功能区,甲鱼大王王连根探索出的“鳖稻共生”,实现了水稻不施肥不农药却可亩产440公斤的“神话”。而今,这项由“土专家”自主创新的生态养殖模式,也实现了“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亩产值达28399元。

  浙江人多地少,仅有的土地用来种粮,相比其他经济作物,种粮的效益并不高。但是,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里,又以种粮食为主,钱粮如何两全成了摆在农民面前的现实问题。

  过去四年多时间里,勤劳的浙江农民通过改良品种、改进技术、创新稻虾轮作等农作模式,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经济效益,使功能区成了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的示范区,逐步向着“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迈进。

  规模效益作用更加显现。在台州路桥,种粮大户梁国平告诉记者,他承包的1500亩田,每亩地大约产早稻1000斤,按每斤1.62元的价格算,一亩收入1620元,减去成本每亩利润大概在420元左右,但1500亩地就可以赚63万元。

  “近年来,通过加大粮食生产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粮食功能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旱粮生产,推进农作制度创新,既让农民增收,又稳定了粮食面积。”省农业“两区”办主任、农业厅总农艺师王建跃说,2014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比去年大幅增加,其中旱粮比去年增加30万亩以上。

  浙江不仅人多地少,且山地多平地少。“像浙西地区主要地貌就是山,但我们在发展农业时,充分利用好低丘缓坡的山地资源。”龙泉市农业局副局长潘世龙说,龙泉在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时充分因地制宜,引导现代农业园区毛竹、茶叶、畜牧业等主导产业向低山缓坡发展。

  理念革新,生态循环

  在萧山江东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舒兰农业基地内,有一套由秸秆残菜堆棚、基质加工房、一体化厌氧罐、沼液池等设施组成的秸秆综合利用系统,年可处理秸秆残菜1000吨,产沼气83.3万立方米、发电11万度,沼液沼渣4800吨用作有机肥,基地秸秆残菜能够完全消纳。

  秸秆粉碎以后,跟养猪场的猪粪混合发酵,产生了沼气沼液沼渣,沼气主要用于发电和烧饭,沼液主要用于喷灌,沼渣做基质肥,用于蔬菜之后,蔬菜的品质大大提高。

  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农业需要不断转型升级,而其中畜牧业在整个生态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何处理畜禽养殖污染和病死动物,关系到整个生态循环的成败。

  浙江从布局规划入手,要求每个县重新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宜养区。禁养区内,所有养殖场必须限期关停或者搬迁;限养区内,必须按照生态消纳或达标排放标准进行限期整治、达标审核;宜养区内,根据环境承载容量确定养殖规模,实现生态循环、转型提升。

  截至8月底,全省共有台州所辖9个县(市、区)和余杭、洞头、安吉、秀洲、嘉善、平湖、海盐、海宁、柯桥、金华开发区、浦江、磐安等21个县(市、区),完成畜禽禁限养区养殖场关停搬迁,共关停养殖场15834家,涉及生猪存栏89.92万头。

  一手抓“治”,另一手抓“减”,即通过肥效提升和有机肥替代等方法减少化肥用量,通过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绿色防控和高效农药替代,实现农药减量。为此,全省以“两区”为先行,加大了沼液利用项目支持和有机肥推广补助力度。

  对秸秆的资源化利用,通过秸秆机械粉碎还田及能源化利用,构建收贮运体系,并组织实施中小规模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对农药包装物和农膜废弃物,则在余杭、松阳等地试点构建废弃农药包装物的回收处置体系,完善废弃农膜回收处置市场化运行机制。

  未来三年,全省还将在湖州、衢州两市和16个县(市、区)开展整建制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像萧山江东这样,在畜牧、种植、水产三大产业间构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生态循环体系,建成100个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共赢的示范区,示范主体则将达到1000个。

  质量安全,守住底线

  衢江区杜泽镇千亩水生蔬菜科技示范园,国胜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傅国胜正在给刚经过抽检的茭白打上二维码。“顾客只要扫下二维码,或登录衢江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网,就可以追溯到肥料与农药的使用记录,让他们更放心地购买我们的产品。”傅国胜说。

  茭白是衢江特色优势农产品之一,但由于农户零散种植,加上不少外地茭白冒充,衢江茭白的效益一直体现不出来。“没有农业企业的规模化生产,想要提高农产品的安全等级就很困难。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小农种植模式,发展规模化的农业企业,形成一条成熟的产业链。”衢江区农业局蔬菜办的姚永金说。

  衢江区引进衢州巨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成1200亩的水生蔬菜科技示范园,当地茭白产业的发展水平整体提升。于此同时,示范园还建起了茭白交易所、农药检测中心、农产品冷藏中心和品种繁育中心等配套服务。“产品价格提高了,效益也提高了。”傅国胜说。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农业工作的底线,农业投入品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省农业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王建伟说,农业部门依托“两区”,坚持产管并重,推广农业标准化、清洁化生产技术,加强农业投入品等源头管控,建立信息化溯源体系,把“两区”建设成为生产安全、优质农产品的“放心车间”。

  “通过‘肥药双控’,强化对农业投入品源头管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2013年,全县化肥、农药销售量比上年减少了30%,禁限用农药现在的销售量为零,而全县农产品抽检总体合格率达99.6%。”天台县供销社副主任叶行忠说。

  标准化生产,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一环。目前,全省已发布各级农业标准规范2200余项,实施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1300余个,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施率从“十五”末的25%上升到“十一五”末48.8%,并有望在“十二五”末突破60%。

  改革创新,保障有力

  瑞安天井垟粮食生产功能区,满畈稻香,曾经的一片“野田”,尽是丰收前的景象。“过去这里曾是有名的‘涝区’,经过连续3年的治理,已成为浙南地区连片面积最大的粮食生产区。”种粮大户项宝荣说,他今年种植面积2900余亩,比去年增逾八成。

  曾经的“涝区”变为万吨粮仓,是瑞安农业“两区”建设中的精彩转身。“2011年前,这里的早稻种植面积还不到100亩。”项宝荣说,当地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田里只象征性地种点单季稻,肥沃的东湖畈里,经常出现季节性抛荒。

  为解决这一问题,瑞安尝试推行粮食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为农户开展代耕、代育、代插、代收、代烘、代病虫害防治等粮食生产一条龙服务。“这样一来,自己不用忙活,还能有收成,不少农户都把地‘交’给我们来打理,盘活了闲置的土地。”项宝荣说。

  模式活了,机制优了,农业发展就更有力。王建跃表示,“两区”要成为农业农村改革的试验田,不仅要推进农业经营制度,更要在农村产权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金融制度等方面探索改革,为深化“两区”建设提供强劲动力。

  在嘉兴海盐县,不少农户烦恼的农业经营资金问题,近年来被土地经营权抵押、家庭农场资金融资抵押、授信担保等一系列担保抵押方式化解,甚至家庭农场还可通过农机具抵押和信用评定来获得抵押贷款。

  海盐县农业经济局副局长蒋小留称,家庭农场可以通过信用评级来获得贷款,并且这一贷款有利率方面的优惠等。在这一信用评定办法中,A级农场可获得10万元贷款,AA级可获得20万元贷款,AAA级可获得30万元贷款,贷款时间以农产品生产周期为准。

  朱李军是海盐县沈荡镇的一位家庭农场主,农场规模有300多亩土地。他说之前他获得贷款金额只有10万元,而且手续麻烦。而现在,他获得贷款金额提高到了30万元,贷款期1年,资金周转不够时可以很方便的获得贷款,利率也要低不少。

  针对农业特色品种多、自然灾害风险大的特点,我省各类政策性农业保险日益覆盖。今年,我省增设了露地蔬菜、葡萄、大棚西瓜3个省级新险种,首个市场风险险种——长兴县芦笋价格指数保险也启动试点。截至目前,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已达37个,成为全国险种最多省份之一。


浙江日报 经济 00009 稳粮增收看“两区” 2014-09-30 3608221 2 2014年09月3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