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华学子到亚运冠军
——枪手曹逸飞的故事
新华社仁川9月28日电
9年前,他也曾被称为“天才枪手”,这个名号在媒体上火了两个月,然后灭了。那年他17岁。
被叫做“天才”是因为他在3个月里两破全国纪录,十运会还拿了男子步枪卧射冠军,那时候他甚至还不是省队的正式队员。
这个叫曹逸飞的年轻人随后做了也许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接受清华大学射击队教练张秋萍的邀请,一步迈进清华学府,一步迈进国字号竞技体系。
和3年前被父母赶鸭子上架送进专业队不同,这次是他自己拿的主意,因为他“想上学,只有上学才有出路”。
9年了,作为一名国字号枪手,他并不成功。虽然国家队的集训名单里始终有他的名字,但是在国家队显赫的战绩簿上几乎没有他的名字。来到仁川之前,他最打眼的个人成绩是2006年萨格勒布世锦赛青少年组男子50米步枪三姿冠军,以及2010年一站世界杯的10米气步枪冠军,仅此而已。
一年前,他拿到了清华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证,在心里感慨了一下——终于可以好好训练了。
用他自己的话说,在清华班的8年,他在国家队“高不成低不就,算不上顶尖,但也不至于被淘汰”。离开清华班,进入国家队基地,这一年,他觉得自己终于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队队员,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运动员。
“我现在更像是一个初学者,”他说。
重新出发,确有收获。最显著的当然就是在仁川——步枪三姿战胜朱启南夺冠,气步枪惜败杨浩然摘银。
这个时候他已经26岁——朱启南夺得雅典奥运会冠军的时候不到20岁,杨浩然问鼎世锦赛的时候才18岁。
他说,清华的8年简单说更像半工半读,每天上午上课,下午训练两小时,晚上接着选修课,学习分掉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对清华的学生运动员来说,学训矛盾始终存在,学习和运动都不落下太难了。”
从“少年天才”熬到现在大器未成。后悔吗?当然不。
“在清华对我未来的人生有更多的启发,综合性的启发。运动员不能永远是运动员,上学让我在10年以后不只会打枪,还会别的。”
毕业论文他写的是体教结合。
“雅典奥运会冠军是朱启南,有谁记得亚军李杰吗?竞技体育就是这样。”他回想起当年“火”的两个月,呵呵笑起来,然后说,那是他自己的问题,谁让他成绩不好呢。
总有那么一天,成绩不再好。“如果到30岁,射击生涯不能再前行了,没有成绩了,退下来什么都不会干,这就是举国体制的弊端。所以为什么一定要体教结合呢?因为能够给运动员更多的保障。”
至于该怎么做,他当然也还想不清楚。他现在能想到的是,体教结合是必然趋势,但现阶段还是不断尝试,去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的路,适合不同项目特点的路,应该借鉴美国的做法但不能照搬。
更多的当然还是对自己未来的思考。
“16年以前我肯定会全力以赴(训练),”后来他又补充一句,“如果有上研究生的机会,不管是16年之前还是16年之后,我绝对会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