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葵艺术展献礼国庆65周年
葵颂,绽放国家博物馆
本报北京9月27日电
记者 王婷 通讯员 金晓依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西门大厅被人喻为艺术“苍穹”,200多米长、40多米高的巨大空间,正对着天安门。
现在,这个艺术“苍穹”里“生长”出了一片葵林——1600多棵葵铺排成一个30米长、4米宽、6米高的葵林,黑色的林里面夹杂着红色的葵,仿佛大地在燃烧,满是壮怀激烈的风骨。
这,仅仅是“东方葵:许江艺术展”里的一件作品——“共生会否可能”。今天,除了这件大型作品外,还有近50幅“葵园”主题的大型油画作品、百余件系列水彩作品以及一系列雕塑作品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预展。这场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共同主办,向国庆65周年献礼。
重屏·东方葵
“横枝垒墙,断壑凝风九重屏;沧桑塑魂,激情铸心东方葵”。
足足有800多平方米,占据了本次艺术展中最大的空间,“重屏·东方葵”所在的国博南厅2号厅是本次展览中最关键的部分,带给观者的气象万千,在一开始就摄人心魄。
门口是18朵葵灯列阵欢迎。踏入展厅,九道屏风依次而立,每一道屏风上都是一大幅葵的油画。九重巨屏将展厅切割为一条曲折的道路。行行重行行,在重屏间行走,如同踯躅于历史的丛林,那九重巨屏,分明是无数老葵的身躯堆砌而成的历史之墙与命运之墙。
第一幅映入眼帘的便是金字塔一样的葵塔,葵向上簇拥着,依靠着,形成一个金色的丰碑。“这幅《金塔》已经画第三遍了。第一遍是2013年初冬,荒寒中写秋葵,不免零落,用笔显滞缓。当时就重画了一回,但在隆冬,总放不开手。七月流火,下决心放笔修改,金塔的叠起,既不可过于滞重,又不可偏于疏散。”这些“葵”的创作者、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自己知道:油画如若耕种,多少的劳作埋在地下,收获只在颗粒,谁又知道“金塔”下面埋着几重葵?
转个身,又一道屏风铸就的葵墙扑面而来,名叫《狂飙》,葵被编结在一个巨大的骨架上,挣扎着,扶持着,形成一个历史的漩涡,叩响了时代的大势。这幅画在本次展览后将赠送国博收藏。
4年前的冬季,作家余华走进许江的画室,看到满屋的葵,不胜唏嘘,第二天便在文章里慨然写道:“向日葵是我们共同的一个记忆,是让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热泪盈眶的一个意象……很多年过去了,终于有一个人让我们的向日葵复活了。”看到这一道道葵屏,在场的观众,无论属于哪个年代的,都可以找到共鸣的节律,同为“老葵”的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汪家明站在作品前良久注视,“我感到了这些葵的力量。”
层览·葵平线
“孤心念远,千古俯仰问天地;群葵望日,一岁枯荣如往来”。
拐入第二个展示空间,700多平方米的葵园大地上,18张长条的葵层层叠叠。
每一张桌子5米5宽、60公分长,像阅览架,一层层叠折。看过去,仿佛每一张画的远方都有一条地平线。
“览,是某种大角度的观看。”在许江眼里,地平线不是一条线,是一个远方,是一条条葵平线在带着我们不断去向远方。“层览”以阵列般的油画长卷向中国画的手卷传统致敬,展现出一个辽远而隽永的横轴视界。
在这片葵园大地上,人们第一次看到了许江画的四季葵,春夏秋冬,一应俱全,有刚刚生长的春葵,也有生如夏花的夏葵,还有挺立着的老葵,甚至还有雪地上的冬葵……“葵平线”里的葵形态丰富,展示了一种葵园特有的情怀。
“一岁枯荣一往来”,葵反复生长于大地之上。对许江来说,画布即是土地。用一支画笔种葵,“艺”之源头,本就是种植。十年以来,他在画布上耕耘劳作、挥洒堆积,用数千支画笔种出片片葵园。
综观·一花万果
“一花一灯一世界,万果万炬万颗心”。
再往里走,是“一花万果”的世界。将近40个雕塑的架子上缀满了铜雕、葵花。
“葵,花果同体。虽一枝一花,但那果盘却变化万般。那群生的葵,远望只若岁月沧桑,仔细端详,每一盘各有各的模样。铜铸之花,古朴而凝重;琉璃之花,瑰丽而灿烂;白蜡之花,清明而澄彻。”这是艺术家的诠释,现场观众刘正阳也读懂了:“葵都是由花变来的,每一颗果实都有它的情怀它的表情,各有各的不同。”
“葵出心田”是新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对“东方葵”展览的感受,“许多年来,许江一直在耕耘着他的葵田,他的作为已成为当代中国艺坛一个独特的现象,形成了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艺术世界。”
而在“东方葵”展览策展人高士明看来,这是一部葵颂:“许江与葵的相遇,是命运的礼物,他十年画葵,为的是自知自识,更是为了画出一代人的生命记忆、一代人的精神图谱。”
(本文有删节,阅读全文请扫下方“有风来”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