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稀世瑰宝“吴越刻雷峰塔藏经”在杭露面

经卷再现,往事已千年

  本报杭州9月25日讯

  记者 刘慧

  90年前的今天,雷峰塔轰然倒塌,一卷曾在塔中尘封千年的北宋吴越王钱俶刻经因此流散,所幸有缘人接力守护,安然穿越近百年中国巨变,用整整90年时间,完成了“回家”之旅。

  今天,由上海朵云轩集团主办的《千年重光——吴越刻雷峰塔藏经特展》在雷峰塔下启动。这一在雷峰塔建造之时即入藏其中的古卷,带着陈曾寿、吴湖帆、叶恭绰、沈尹默等众多名人的题跋,演绎了一出真实的“千年等一回”故事。

  上午,人们在雷峰塔下的汪庄目睹了千年经卷——全长218厘米,版心高约7厘米,分卷首题记、《礼佛图》、经文三部分,共计2733字。根据卷首题记,此卷是北宋吴越国乙亥岁(975年)由“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国王”钱俶所造,入藏建造中的西关砖塔(即雷峰塔)“永充供养”,距今已1040年。经卷虽历千年沧桑,展卷所见仍纸表细腻,字体古拙典雅,清晰可辨。经卷刻印佛教重要经典《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书写、诵读此经,或纳入塔中礼佛,被认为功德无量。它见证了千年时光,是一件具有重大文物价值的中国佛教文化瑰宝。

  据省博物馆研究馆员、雷峰塔地宫现场发掘领队黎毓馨介绍,雷峰塔建于公元975年,历时6年完成,传说是吴越王钱俶为庆祝宠妃黄氏得子而建,也称黄妃塔。塔身全为砖砌,部分为藏经砖,即其砖孔里藏有佛经。藏于砖孔内的经卷,以小竹签为轴心,裹以黄绢经袱,再束以锦带。经卷藏入砖孔后,再以木栓塞住孔口。雷峰塔的这种藏经方法,迄今所知独一无二。北宋吴越国乙亥岁(975)刻本,习惯上称“雷峰塔藏经”。1924年9月25日,雷峰塔倒塌,藏经遭哄抢,以致“完整者极稀”,流传至今者屈指可数。此卷刻工之精美、品相之完整,在目前所见雷峰塔藏经中堪称第一。

  “而成就此经卷独一无二价值的是琳琅满目的名家题跋,及其在收藏文化史上的样本意义。”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承载说,时居杭州的晚清遗老、著名词人陈曾寿收罗雷峰塔藏经最多,并将“偶有残缺者,以断卷中文字补缀之”。因吴湖帆夫人潘静淑礼佛,不久陈曾寿即转让吴湖帆。吴湖帆引为至宝,不仅写了长跋,还遍邀叶恭绰、沈尹默、夏敬观等名流为经卷题跋、写照。吴湖帆供养此卷多年,直至晚年才赠予长年为自己疗疾的海上名医方幼安,方氏又请王蘧常作长篇诗跋,成就今日所见经卷面目。

  记者在现场看到,经卷上名家手迹荟萃,与千年经卷交映生辉。20世纪80年代,方家因故急需筹钱,将这件“压箱底”的藏品转手祖籍宁波的香港大藏家朱昌言。朱昌言也极珍爱,常与二三好友共同赏玩。著名收藏家叶恭绰评此刻本“手工精湛,与开宝大字藏相类,而此字小,尤为难得。敦煌所出沙州刊版各经咒约与此同时,但粗率殊甚,较此有珉玉之别矣”。吴湖帆更指此卷“得有价值之北宋真椠位置”,开南宋临安著名刻书坊“睦亲坊”之先声,在我国雕版印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上海朵云轩集团董事长张晓敏说,经卷由朵云轩从朱昌言家族征集而来,不仅流传有序,而且在递藏过程中不断完善增色,为中国收藏文化史留下一段佳话。朱昌言去世后,虽然家里人知道他生前藏有这件宝贝,但很长一段时间里却并不知其确切行踪。直到不久前,朵云轩应朱家之邀,来到久未整理的朱昌言生前卧室,才意外地在废纸堆中发现了它,大家都欣喜若狂。

  中午时分,著名文化学者曹景行等护送经卷重返雷峰塔。曹景行介绍说,雷峰塔曾是西湖十景之一,因《白蛇传》传说而扬名,历代诗人有“雷峰残塔紫烟中,潦倒斜曛似醉翁”、“保俶如美人,雷峰如老衲”的诗句、文辞。塔倒之时,正值中国的新文化运动,鲁迅以此为题两论雷峰塔的倒掉,表达了他对革新的向往。而徐志摩与俞平伯却更多地站在历史文化的角度,对塔的倒塌带有更多的惋惜之情。他们分别创作了诗文来纪念这座古塔的历史。

  你想目睹这幅千年经卷吗? 9月26日至10月8日, “千年重光——吴越刻雷峰塔藏经特展”将在西湖文化广场32号4楼西泠艺苑向市民公开展出。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经卷再现,往事已千年 2014-09-26 3634551 2 2014年09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