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三位从警的公安英烈子女吐心声——

追寻父辈的足迹

  记者 翁浩浩 通讯员 陈福 邬红艳

  一面浙江公安英烈纪念墙,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新中国成立至今,全省公安机关有142名因公牺牲民警、消防官兵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详见本报9月25日15版报道)。

  或许是一种情结,或许是一种影响,我省许多公安英烈的子女选择追随父辈的足迹,投身公安事业。那么,“英烈”两字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近日,记者走近3位公安英烈的子女,倾听他们的心声。

  沈颖君:工作中读懂父亲

  【人物档案】沈颖君,杭州市公安局江干分局城东派出所民警。父亲沈克诚,生前为安吉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副大队长,2001年7月13日,在勘察一起交通事故现场时,面对一辆失控大货车,为保护群众和战友不幸壮烈牺牲。

  沈颖君的网名叫“小暖”。她说,取名“小暖”,寓意要像父亲那样温暖别人。

  父亲牺牲那一年,沈颖君年仅12岁。13年来,她无时无刻不思念着外表儒雅、内心火热的父亲。在父亲的影响下,高中毕业后,她毫不犹豫报考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并被录取。2011年,她秉承父志,成为一名公安民警。

  “走上工作岗位后,我才真正读懂父亲。从事公安工作,就意味着辛苦和付出。”沈颖君说,如今,她在城东派出所“身兼数职”,每天都很忙碌,但她的脸上总挂着笑容。

  “位卑如蚁,负重如牛”,这句父亲生前的座右铭,如今也成了沈颖君的为警之道。

  杨烜宇:眼神中透着坚强

  【人物档案】杨烜宇,浙江警察学院经侦专业大四学生。父亲杨海升,生前为临海市公安局古城派出所副所长,2003年3月15日,在查处一起聚众赌博案件时,他为保护战友被歹徒用刀刺中胸部,壮烈牺牲。

  杨烜宇是一个1.78米高、英气十足的小伙子。去年,他在宁波市公安局江东分局下属的派出所实习锻炼。初次体验公安工作的酸甜苦辣,让他激动而难忘。

  高考那年,杨烜宇选择了浙江警察学院,只因为父亲也是从这里毕业的,他要与父亲成为校友。入学那天,他在学校英烈陈列馆里,看到了父亲的照片和事迹介绍。照片中,父亲面目慈祥、眼神坚定。他默默告诉自己:“要努力成为一名好警察,绝不给父亲丢脸!”

  “父亲牺牲时我才10岁,我曾埋怨过,觉得他虽然是受人尊敬的英雄,却不是个好父亲。长大后,我才明白奉献的真正含义。”

  杨 壹:血液中流淌责任

  【人物档案】杨壹,就职于绍兴市公安局。父亲杨钢林,生前为绍兴市公安局袍江分局刑侦大队大队长,2003年3月22日,在缙云抓捕特大抢劫嫌疑人时,与持刀歹徒英勇搏斗被刺成重伤,壮烈牺牲。

  9月23日,杨壹正式加入公安队伍,成为绍兴市公安局的一员。那个朝思暮想的心愿,如今终成现实。

  小时候,杨壹一直认为父亲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因为他要和许许多多犯罪分子斗智斗勇。而公安这份职业,也充满智慧和高尚。父亲牺牲后的头几年,杨壹的情绪有些低落,她觉得自己的世界是残缺的,因为失去了疼她、爱她的父亲。但当她进入警校后,父亲那高大慈祥的身影又变得清晰。“我开始明白,父亲是真男人、真汉子。”杨壹说,父亲生前时常教导她,身为一名警察,要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即使流血、甚至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曾经柔弱的女孩,渐渐学会面对人生。“有人问我,如何学会坚强,答案只有一个,因为我的父亲是杨钢林,我的血液里有着他给的温度。”杨壹说。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追寻父辈的足迹 2014-09-26 3635062 2 2014年09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