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人文世界·有风来

包豪斯,原来就是你

  吴孟婕

  2014年9月23日,时钟指向午夜零点,中国国家博物馆二楼北10展厅依然灯火通明。“离这个展预展不到100小时了”,张春艳一边与策展组同事有条不紊地组装展柜,心里却牵挂着刚开箱清点至完毕、运至库房的300多件展品。

  “这个展”的总策展、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助理杭间刚下高铁,此刻正在前往国博大本营的路上。在前一天的新闻发布会上,他对记者说:“接下来的1个多月,参观者无意间走进一个黑乎乎的展厅,看到墙上、地上散落着一堆‘东西’,会觉得‘咦,这把椅子好像我家隔壁小卖部就有’、‘这盏台灯有什么特别’。这可能是你在国博看到的最生活化的展览,但带上好奇心,选择不同的角度观看、切入,你会发现它的‘不一样’。”

  同一时间,展览平面设计团队的姚之洁正在杭州的家里回复邮件:“有别于一般展览开篇的规矩行文方式,这一次,我们运用多媒体影像MAPPING技术总览介绍主题,将有效信息编撰成‘故事’传递出去,循序渐进地开启观者的认知和思考。‘设计’以何种面貌进入生活?我们期待每一位亲历者的互动和反馈。”

  1919年冬春之交,中国人迎来了两位来自西洋的陌生人:“德先生”和“赛先生”。后来,他们成为中国启蒙运动最深入人心的形象,几乎成了新文明理想的代名词。

  德先生和赛先生的“真实身份”是“democracy”和“science”,即民主与科学。两位充满人性化的启蒙先生,在风雨如晦的暗夜里点亮了耀眼的灯塔,照亮人们前行的目标和方向。

  这一年,德国魏玛出现了一位“包先生”—— 由德意志制造联盟推动建立的“公立包豪斯学校”(Staatliches Bauhaus,后改称“包豪斯设计学院”)。包豪斯在历史上仅仅存在了14年,却声名远播。960位毕业生中,2/3是女生。

  简洁、工业化,是大多数人对包豪斯的定义。但杭间、张春艳、姚之洁们为之忙碌的提的重磅展览,却试图传达这样的信息:没错,你所看到的听到的是广为大众所知的包豪斯,但这远不是包豪斯的全部,其精神的传播、建构乃至实现,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为启蒙的设计—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

  包豪斯藏品展

  展览时间:9月28日至11月8日

  展览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北10展厅

  展览内容:包豪斯(Bauhaus),被誉为“欧洲发挥创造力的中心”,它“不仅仅是一个学校,也是一个公社,一项精神运动,各种艺术形式的改革运动,一个哲学核心”。

  本次展览展出作品约300件,囊括了沃尔特·格罗皮乌斯,马塞尔·布劳耶,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瓦西里·康定斯基等最杰出的现代主义设计大师的作品,其中不乏经典设计的手工原型。

  展览藏品来自于2011年杭州市政府引进的“以包豪斯为核心的西方近现代设计史系统收藏”。这一亚洲最大的包豪斯收藏涵盖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染织设计和绘画、雕塑、戏剧作品及相关文献。中国美术学院为发掘包豪斯收藏的历史价值,组建了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和包豪斯研究院。

  本次展览是该收藏落户在中国美术学院后,最大规模的集中展示。展览围绕包豪斯理想在艺术、设计、教育、生产和生活五方面的“启蒙”来展开,揭示了包豪斯对于社会更新的宏伟蓝图。9月29日上午10时将在展厅序厅举行研讨会。观众还可以现场免费领取趣味故事册,观看动画影片和多媒体装置来了解更多有关包豪斯的历史。

  “Bauhaus” 是德语“Hausbau”的倒置,“Bau”是“建造”,“haus”是“房子”。其第一任校长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在大学目录上声明:“‘建造’统一了所有的工艺和美术。基于这一共同目标,它们完全可以在同一屋檐下被传授给学生。”

  几乎所有对建筑和设计有基本了解的人,都知道包豪斯。用本次展览总策划、中国美院院长许江的话说,包豪斯就是一个神秘的邮包,一个普世的思想的工具箱,它是思想库、动力源、世界观。包豪斯不大,却带来了某种根源性的变革思想。

  “作为思想的包豪斯”在其诞生以来95年漫长岁月中,众多学术主张及其背后的人物故事,在设计与建造的教科书上赫然在案,几成传奇。仅在德国,它就拥有3座专门的博物馆和众多的研究机构。

  “少即是多”、“上帝就在细节之中”、“所有日常用品的标准化设计都是产生于社会的需要”、“今天看上去非常奢华的,后天就成正常的标准了”……或许你与我一样,听过许多包豪斯名言,却依然需要被“启蒙”——

  壹  设计是文化繁荣的标志之一。作为消费者,你有权用敏锐甚至挑剔的眼光对周围的设计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投出决定性的一票。

  读到这个版面的时候,你可能正拿着最新的iPhone6,或者坐在宜家的沙发上、穿着无印良品的家居服——这些品牌都与包豪斯的理念不谋而合,“少即是多”的设计不仅形式优美,也成功地控制了价格。

  再把眼睛挪开一下,望望窗外——如果那里有一排盒子般的、简洁利落、类似北京798艺术街区的建筑风格的房子,包豪斯正是它清晰的轮廓。

  而这一具有前瞻性的理念或者说理想的发轫,竟可追溯到近百年前——1919年3月20日,格罗皮乌斯在《包豪斯宣言》中起誓:“设计既不是一种知识,也不构成重大的事件,它是生活的东西,每个人都要参与其中。同时我们要创造一栋建筑、雕刻、绘画三位一体相结合的新的未来殿堂,并用千百万艺术工作者的双手将之矗立在云霄高处。”《包豪斯理想》一书的作者威廉·斯莫克认为,包豪斯重新定义了“设计”:“全世界的设计师和建筑师都从包豪斯的实例中汲取灵感, 然后又反抗它。在每一个时代,包豪斯关于人性、社会责任和品位的理念都会成为一种刺激物。”

  那么,区分设计好坏是否有一定的标准?建筑师和工业设计师又是从什么样的思想和实例中汲取灵感?如果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些问题就变得比较容易回答。

  当时,“设计”是一个充满魔力且受人尊敬的词,与包豪斯相关的现代运动正试图重塑世界。非衬线字体、骨架家具和屋顶平台等许多现代设计理念的成型都早于包 豪斯,但只有包豪斯成为了受人瞩目的集大成者。从某种程度上说,包豪斯是公众利益的设计代言人,追求经济、简洁和实用。乔布斯曾指着一台iPhone手机说:“如果这不是包豪斯的,那又能是什么呢?”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究竟需要好设计还是好技术?包豪斯的回答是:“技术”能改变的东西似乎比“设计”多得多,但,每一项技术的发明与革新,都需要具有想象力的设计。包豪斯学院正是以富于挑战和开拓的变革精神,创造了20世纪最早的趋向大众的设计文化。

  所以,是包豪斯,也只能是包豪斯,才具有如此丰富的学术模块和面向。从2013年深圳的“从制造到设计”到即将在北京开启的“作为启蒙的设计”,下一站,会是哪?杭间笑而不答,只说:“目前能想到的主题和组合绝对不少于10次。”打开发自中国美院的包豪斯“邮包”前,你永远不会知道,抖落的将是什么惊喜。

  贰  “‘启蒙’是否言过其实?”这是杭间最近常在微博上被问到的一个问题。

  “作为设计的启蒙,包豪斯创立了现代设计的基本法则,使设计成为独立的学科,奠定了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模式。”杭间说,“而作为启蒙的设计,包豪斯对于当代的启示辐射到艺术、设计、教育、生产和生活等各个方面。启蒙的本质是一种抉择,包豪斯的到来,为中国社会发展模式的更新提供了思想之源头。”

  “作为启蒙的设计——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包豪斯藏品展”的主线围绕包豪斯理想从五个方面展开:“思想启蒙”回溯现代设计思想的“源头”;“形式与功能”和“材料与结构”展示包豪斯对设计所做的基础性贡献;“教育启蒙”揭示包豪斯所奠定的现代艺术教育的基本结构及先锋理念;“生产启蒙”展现包豪斯为使设计适应大生产所做的努力;“日常生活启蒙”则展示了包豪 斯如何开启现代的生活方式。

  为本次展览担任视觉总监的是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著名平面设计师袁由敏。他也是2013年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从制造到设计——20世纪德国设计展”的视觉总设计。

  这一次,展品多了两倍,袁由敏说,体量的增加带来质的改变,也必须在视觉上有所体现:展区划分由明亮的大色块“沉淀”为黑白灰三色,所有软硬件设计上的简约、节制、庄重,都是为了凸显其主体——那些“作为启蒙的设计”。他设计的海报,用一种独特的工艺把“启蒙”一词视觉化:既有光(enlightment),就一定有黑暗;从暗处透出的朦胧光亮,更凸显启蒙的伟大。

  同为二度参展的还有一批年轻策展人——中国美院包豪斯研究院研究员张春艳、王洋,设计学院青年教师姚之洁等,对于他们的飞速成长,杭间称赞有加。

  比如,从印刷厂直接运到新闻发布会现场的国博展画册,每一件作品说明都经过实物测绘,由张春艳、王洋领衔的编撰团队还首次完整翻译了迈耶的教育与生产大表。

  “对于‘舶来物’,‘仰视’不是唯一的方向,而应多角度、多维度、客观、辩证地对其进行考察、衡量,从中汲取养分;带着观点、知识结构、民族文化重构艺术现场,进而活化包豪斯对于中国制造的真正价值。”张春艳说。

  这,也是青年艺术家走向包豪斯的方式:“当下,包豪斯仍不时被误读为一个品牌、一种时尚,甚至是一个人名,令其与众多的文化遗产一样,成为了放在咖啡吧书架上被消费的神话。通过自觉误读而造就神话也可成为一种‘方法’?或许在实验中,我们才能真正无限接近包豪斯的精神,同时也更接近我们自身?”

  在杭间的鼓励和支持下,这些包豪斯历史中关于启蒙与神话、艺术与技术、形式与功能、作品与产品、大生产与为大众生产的“悖论”,将成为展览的一条“暗线”,与包豪斯理想的叙述并行,以文本的形式出现在对应展区中。

  叁  “‘差不多就行了’,对艺术家和设计师来说是一句很可怕的托词。人活着,是要有点追求的。”杭间说。

  乍听之下像一句广告语,但不乏深意。常有人质疑中国当代设计大师的缺乏,反过来,设计界也会质疑消费者的“崇洋”,在杭间看来,“包豪斯”是一种相对自由平等的沟通语言,“生活的启蒙不亚于思想的启蒙,对设计的尊重也是对生活的尊重,设计关于每一个人,人人都是设计师。”

  “用中国人的艺术思维、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构建我们自己的东方美学,这一天,一定会到来。”2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许江充满力量的演讲感染了现场所有人。但我更喜欢接下来那句话——“去年,德国几家包豪斯研究机构获得了政府空前的财政拨款,理由是,千里之外的中国杭州,已经有了如此丰富而完整的包豪斯收藏和研究。”

  也有不少人的观点与他们不谋而合,比如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的设计者,普利兹克奖、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终身成就金狮奖得主阿尔瓦罗·西扎。当他的建筑设计方案出炉,印度红的外墙、略显朴素的房屋结构令一些期待看到一座“很炫”的新型博物馆的人感到不解,但注重功能性的西扎有自己的“尺度”:“我为这座博物馆选择了区别于其他教学楼的采光方式和建筑原材料,而在整体上,必须尊重象山校区的整体风格。”倘若继续追问,这位留着花白络腮胡的老人会酷酷地回答:“以后这里的展示主体不是包豪斯吗?包豪斯不需要多余的修饰,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直接理解它、交流它。”

  2016年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启用后,不仅将用于存放以包豪斯为核心的西方近现代设计史系统收藏,还将成为中国当代设计教育的研发基地和重要学术机构,为中国甚至世界创意产业提供平台和思想引擎。

  自3年前7010件包豪斯系列藏品“来了”,张春艳与它们的关系,可以用“抬头不见低头见”、“熟稔于心”形容。为进一步拓展历史观和研究方法,她还亲赴德绍包豪斯博物馆进修。常有人问,对于日新月异的设计来说,现在还执着地跟近百岁的包豪斯打交道是不是有些过时?张春艳的回答是:“包豪斯不会老,过时的只是看待历史和设计的眼光。”

  “潮流易变,风格永存”——原来,出生于1883年的服装设计师可可·香奈尔的这句名言,也同样适用于“后生”包豪斯。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有风来 00019 包豪斯,原来就是你 2014-09-26 浙江日报2014-09-2600008;浙江日报2014-09-2600010;浙江日报2014-09-2600009;浙江日报2014-09-2600011;浙江日报2014-09-2600013;浙江日报2014-09-2600012;3632609 2 2014年09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