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州十县好龙泉 青瓷宝剑誉满球
龙泉:底蕴延绵健步奔“国名”
文 / 成果 朱凤娟 郭慧兰 陈悟宪
处州十县好龙泉 青瓷宝剑誉满球
:底蕴延绵健步奔“国名”
文 / 成果 朱凤娟 郭慧兰 陈悟宪
县名即剑名。
水如风一样清,风如山一样绿;
宝剑似俊男,英气逼人;青瓷如美女,温润玉莹;香菇上佳肴,馥郁鲜美……
青瓷文化、宝剑文化、香菇文化……闻名于世誉满球。
这里,是龙泉。诗意又美丽,钟灵毓秀,历久弥新。
处州十县好龙泉——
因剑得名底蕴厚 凭瓷生辉越千年
“诗画江南最高峰,烟雨瓯江第一城。”龙泉位于浙西南浙闽赣边境,东晋大宁元年,建置龙渊乡,后因避唐高祖李渊讳,改名龙泉,并于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置县,开启了龙泉历史的新纪元。至今已1200多年。历为“瓯婺八闽通衢”,“驿马要道、商旅咽喉”。1990年底撤县设市。
素享“处州十县好龙泉”之誉,“好”首先是因为名。盛名于世的剑瓷,便是明证!
龙泉制剑始于春秋,铸剑大师欧冶子奉楚王之命铸剑,至龙泉秦溪山下剑池湖旁,铸成龙渊、泰阿、工布3把名剑,开创我国用铁制造刀剑之先河。清乾隆十三年,郑义生创“灌钢法”为朝廷制剑,钢锋特佳。其间,龙泉剑业大盛,千、万、壬、金、永和周等字号的剑铺相继涌现。2500多年来,龙泉宝剑以锋刃锐利、刚柔并寓、寒光逼人、纹饰巧致而成为剑中之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精神符号和象征。2006年,龙泉宝剑锻制技艺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
龙泉青瓷始于三国两晋,盛于宋元,延续于明清。其“哥窑”位列五大名窑之一。在1700余年的传承中,形成了独特的薄胎厚釉术,开创制瓷技艺新局,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清澈如秋空,宁静似海深”。烧制年代之长、窑址分布之广、产品质量之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之大,为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之最。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正式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球第一也是唯一入选的陶瓷类项目。
龙泉还是古代中国海上“陶瓷之路”之始点。古代的龙泉溪,暗崖积石,舟行崎岖,航程多险。北宋元祐七年,龙泉县令丘括主持疏浚,终使河道畅通至瓯江。自此,龙泉青瓷、宝剑由水道大量外运,出现“亚非欧30多国和地区,处处都有龙泉青瓷遗迹”的景象,瓷器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性商品。
龙泉多宝,自然更多人才。自古人文昌盛,俊贤辈出。旧为“浙水东文献之邦”,史称“衣冠文物甲于诸邑”。两宋自天圣至咸淳251年间,龙泉就出进士248名,为中国科举史上奇观。仅熙宁六年,浙江进士及第 37人,然龙泉即有11人,超过处州19人之半……涌现了宋代永嘉学派主要代表和集大成者叶适、南宋诗人叶绍翁等名家。我国首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是龙泉管氏的第36代孙。
龙泉有国家级文保单位3个,省级8个,市(县)级81个;国家级传统村落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个,省历史文化名镇1个、名村2个,传统村落34个。有不可移动文物970处,文物点1329个,其中历史建筑440处,古墓葬、古遗址300处,石窟寺及石刻9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21处。被誉为“迄今已知的、保存最完整的晚清民国基层司法档案文献”17333件卷宗,88万余页……
毋庸置疑,古城龙泉因此“名”而奠定了厚实的历史地位。2000年,被命名为省历史文化名城。2012年,龙泉再迈新步伐,启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千年古城风貌浓——
悠悠老街古巷深 青瓷小镇村落幽
“亭亭玉立的巨型青瓷瓶雕,晶莹丰润;直指长空的巨型‘越王剑’,气宇轩昂;古色古香的剑瓷文化墙,绵延不绝……”自丽龙高速龙泉出口下,进入剑川迎宾大道,剑瓷之都独有的气息便扑面而来。龙泉古城到了。
初秋时节,来到龙城,我们不禁喟叹古城之了得!这镶嵌于草木花饰中的“龙泉宝贝”,无不凸显着独有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基因,足见古城保护者的独具匠心……近距离踏访古城,我们兴致盎然。
800里瓯江像一条青罗带,从龙泉市区缓缓飘过。古城以四面环山的天然优势构筑,至宋代格局初成。城北侧有九始山,上建有亭,为宋代处州十景之一。登亭俯瞰,古城雄姿一览无遗,“枕山、临水、面洲”的景观格局依然。
城内的西街、北河街(西街)两片历史文化街区,曾为各地商帮的聚集地,至今保存完好,繁华依然。主街两旁多有庙社,每到社日,长龙桌宴蔚为壮观。主街边不时可见窄窄的小巷,但等穿出去,却又会豁然开朗。老宅一座挨着一座,砌边的石板和青砖呈现着漫长的年头,青绿的苔藓衬托着土黄的墙体……
“满屋白云耕不尽,一潭明月钓无痕。”吟着宋代名士管师复的诗句,我们来到城郊的下樟村。这千年古村果然是风水宝地:村口的千年古樟,亭亭华盖。鹅卵石铺就的洁净村道,依山就势的泥墙老屋,雕梁画栋的古民居,清溪穿村而过……
下樟史称“云坞古村”,生态环境优异,秀水奇岩怪石、白云茂林修竹,宛若人间仙境。村内有白云飞瀑、七星潭、古樟等,有明清建筑20多处。古村和自然生态浑然一体,别样和谐精致。下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级传统村落、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陪同人员说,这是龙泉扎实做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的一个缩影。
说到名镇,就不得不提与青瓷渊源极深的青瓷名镇——上垟和小梅。上垟镇倾力打造“中国青瓷小镇”。近年来,上垟镇搭乘三改一拆东风,助推老瓷厂旧厂区蜕变成青瓷文化旅游胜地,形成一批包括原国营瓷厂核心景区、青瓷购物街、青瓷作坊、曾芹记古龙窑等的旅游热门景点。今年,上垟已成为国家4A景区,荣获“第二届中国最美小镇”称号。
小梅古镇满山窑址,遍地瓷片。在农民房屋的墙上,在路边、山上,随处可见一千多年前窑工们生产中遗弃的碎瓷片。大窑村、金村村、高际头村等,我国著名的青瓷生产遗址都藏在这里。走进大窑风洞窑遗址,一个完整的龙泉青瓷生产基地遗址,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但见瓷坯加工作坊、窑工居住房、龙窑等,一应俱全。而这条龙窑有七层叠加,足见历史之悠久……
传承创新放异彩——
瓷韵剑意中国风 创出“国名”龙泉味
“龙泉是较早获命省级名城的,但‘同志仍需努力’。适时地,龙泉提出了更高的目标: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市委主要负责人说,围绕“山水古城、剑瓷名城、旅游新城”的定位,龙泉坚持做到“五个高”:高规格编制名城保护规划,高要求编写申报文本,高起点修缮历史街区,高质量建设名城项目,高标准保护历史文物——
明确了历史城区保护范围、建筑高度等,坚持保护与发展的统一;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动员市民寻找历史记忆;制订两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控新修旧保持原貌。选择镇西社至披云桥段为示范,探索修缮模式;规划推进了重建济川古廊桥,恢复古城门,恢复传统商号、会所等一批名城项目。先后建成青瓷博物馆、香菇博物馆、欧冶子公园、杏园、华严塔、崇仁寺等,拆除一批影响文物古迹、街区风貌的违建;加大保护投入,将文保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修缮了龙泉青瓷、宝剑古遗址,何氏宗祠、徐仰山烈士故居、邓家大屋等……
“申报国家名城,就是要把古城保护传承得更好。以历史文化为灵魂,传承城市文化基因,凸现剑瓷文化特色,建精品、造亮点,突出青瓷文化、宝剑文化、香菇文化、民俗文化、古城建设文化等名城价值,以大型青瓷雕塑、剑瓷文化墙、市域浮雕地图、历史人物描刻等形式,实现现代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合……”市住建局局长余盛全表示。近些年来,龙泉积极理清历史之“根”,挖掘文化之“魂”,做好“剑瓷菇”文章。
风格独特的龙泉青瓷博物馆,在秋阳下特别耀眼。上万平方米的3层建筑,状似窑址中层叠的瓷片破土而出,通体模仿青瓷的质感。穿过形如古窑门的“隧道”,进入展厅,触目皆各式青瓷,恰如置身于万花筒,又如进入历代大师的世界……青瓷的多姿风韵,直让人眼花缭乱,唯有啧啧称奇。
龙泉青瓷宝剑苑,占地189亩,现有入驻青瓷、宝剑企业100余家,是一个集生产、销售、科研及旅游观光、旅游购物、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特色文化苑。漫步在长千余米的特色路,两侧全是古朴的建筑,商铺里摆满了空灵温润的青瓷和充满阳刚的宝剑。时不时传来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此情此景,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千年前的剑瓷老街……
特色路上的陈记阿金剑铺,恍如剑的世界:墙上挂的,柜台放的,到处都是宝剑。古色古香的会客室,珍木家具,雕花木壁,画桌上摊着阿金的书法作品……20多年前初识的阿金师傅,今年正届花甲,早已是文武双全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宝级人物。
与陈阿金一样,龙泉的剑瓷大师们都得到空前的厚遇。我们不禁感叹龙泉当政者的智慧:祖传宝贝既是历史的遗存,更是现代活态的传承!
当地干部特意带我们来到大师园。它坐落在博物馆后首,是龙泉青瓷文化创意基地的组成部分。项目规划总用地12.85公顷,已入住13位青瓷制作大师。幢幢小楼新颖别致,内设生活区、创作室、展示厅。目前二期项目正在推进中。这类独特的举措,无声地传递出尊重人才的深意,更有效地保护遗产传承,激励着新生代不断攀升!目前,龙泉已有青瓷作坊468家,从业人员1.4万多,国家级和省级大师12人,高级工美师32人,优秀艺人200多人。
龙泉,中华青瓷文化千年一脉相承的圣地,中华宝剑文化发扬光大的杰出代表地,世界香菇文化的发源与活态传承地,中国传统名城思想与地域特色完美结合的典范;“保其貌、扬其颜、铸其魂、显其韵”。今天的龙泉,围绕“一城一都七大博物馆”建设,名城、名镇、名村及名居、名人、名景、名剑、名瓷等“十名”联动,正持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稳健迈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明天!
│主办单位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承办单位 浙江日报社
│媒体互动 钱江晚报 今日早报 浙江老年报 美术报 浙商杂志 浙江在线 腾讯大浙网 《浙江建设》杂志 《城市与规划》杂志 浙江建设信息港 │战略支持 央视财经频道(CCTV-2) 求是《小康》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