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回家为父母烧饭”写入安吉赋石村的村规民约
饭菜香,是家的味道
记者 聂伟霞 邓国芳 通讯员 裴峰
本报安吉9月24日电
记者 聂伟霞 邓国芳
通讯员 裴峰
“父母不辞辛苦烧饭喂养我长大,我却从来没为父母烧顿饭,也不知道父母喜欢吃什么,看了报道,我感觉很汗颜,这个重阳节,我要回去为父母烧顿饭,尽尽孝。”长年在外地开店的安吉孝丰镇赋石村村民莫承高说。
连续几天,本报佳友民情快车、“老家”微信公众号推出的特别报道引起了强烈反响,深深地触动了很多在外工作的子女,纷纷表示要回家陪父母过节,并精心烧制父母喜欢的菜肴。今年重阳节恰逢国庆假期,大家不约而同有个约定:回家,为父母烧顿饭。
相约回家,看望父母
“今年重阳节热闹了,儿子、媳妇还有孙子都回家看我,我可以吃上媳妇拿手的红烧鱼头和红烧肉了。”今天,安吉县孝丰镇赋石村邵彩香老人接到儿子莫承高从昆明打来电话,高兴得像个孩子。
看了《灶头边,何时再飘香》报道,赋石村50多位外出创业的子女相约回家,在重阳节前夕,集体为父母烧饭。他们还一致商定,想把“常回家看看,为父母烧顿饭”写入村规民约。
“把这列入村规民约,主要是提醒村民不但要常回家看看,还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孝顺父母。”赋石村党总支书记程品良说,烧顿饭是件很小的事,但对父母来说,能吃上一顿子女烧的团圆饭可以重温家的味道,因为外出子女回家和老人相聚的时间很有限。
“有时候,我很庆幸母亲没有离开故乡,没有离开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没有离开那些可亲可敬的乡亲父老。正是父母的坚持,我得以像候鸟一样一次次返回故园,踏上故乡的土地,去寻找儿时的伙伴和那些被时光深埋的记忆,一次次从幻想回到现实。”莫承高说。
现代镇训,弘扬孝德
“其实,在我们周边,有许多像邵彩香一样的留守老人,他们甘愿孤寂地守候,也不愿影响儿女们在外创业拼搏,这就是伟大而无私的爱。”孝丰镇镇长翟金坚说,作为子女应常怀感恩之心,尊老尽孝献爱。
孝丰镇,是个孝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镇,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一直着力挖掘传承弘扬孝德之风。建孝文化主题公园、孝文化馆和孝子长廊等,使得孝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自然得到了传播、发扬;开发出孝子饼、孝子茶和孝子酒等“孝字号”文化产品,让孝文化渗入到点滴生活中。今年,镇党委政府制定镇训、“孝十则”,向全镇公民推广,让孝文化生根开花。
“为子女,知孝诚;嘘寒暖,常看望……”记者看到,简简单单的20个字组成的“孝训”深入浅出,易懂易记。
“‘孝训’犹如一则温馨提示,提示每位公民及时行孝。” 市民范一直说,在有限的时间里,为父母做顿饭,给父母一个拥抱等,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实就是你能给父母最美好的爱。
“‘孝训’向每位公民传递的是对父母的牵挂,感觉自己并非无根的浮萍,无线的风筝,尚能与故乡的母土保持着最最深切的联系。无论走得多久多远,知道自己其实始终属于这里。”孝丰镇党委书记胡建军说。
普通一餐,情感凝结
“孩子,无论你将来飞得多高多远,始终要记得,回来陪父母吃顿饭,如果可以,请尽力为他们做顿饭,做一道他们爱吃的菜。”今天,安吉县孝丰小学教育集团校长潘育飞在学校晨会上,言辞恳切地寄语学生。
昨日,孝小集团德育主任裴峰老师还在学校中高年级段,对739位学生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你会烧饭吗?你会做菜吗?你是否经常在家里做饭做菜?你知道身边的亲人最喜欢吃什么菜吗?
问卷调查的结果,有点出乎潘校长和裴老师的预料。“被调查的学生中,73%表示会烧饭做菜,75%知道爸妈喜欢吃什么菜。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更懂得体恤父母,承担家务劳动。”潘校长感慨地说,看来,镇里的孝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氛围。
在裴老师看来,简简单单的四个问句,考量着当今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情感距离。在填写问卷时,13岁的贵州女孩周娟,在问卷后注下了一笔:“爸爸妈妈白天在厂里打工,下班很晚,我家的晚饭,都是我做的!”而那些不知爸妈喜欢吃什么的孩子,大多与父母的关系不够亲密。
“学校已发起‘重阳为父母做顿饭’活动,还把这项内容列入了学校设立的《红领巾孝心存折》考核范畴。每个参与活动的孩子,都能获得一枚孝星奖章。”裴老师坚信,孝文化建设,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孩子们敬老、助老、爱老的良好风尚。
住在孝丰镇东山社区的13岁女孩游鑫,是首个报名参加此次活动的学生。尽管距离重阳节还有几天,但她已早早列好了菜单:煎荷包蛋、丝瓜蛋汤、咸肉片炒胡萝卜、炒青菜、红烧肉。“爸爸最喜欢吃我煎的荷包蛋了!”游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