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政治纵深·法治

省政协重点课题聚焦“银发时代”——

今天,我们如何养老

  编者按: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实现国富民强、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在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之际,本报推出“议政建言”报道,展现我省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动人风采,展示我省政协在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推进“两美”建设和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中的重要作用。

  18.6%,这是目前我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在总户籍人口中的占比,粗粗一算近900万人。也就是说,我省每5个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到了2020年,预计每4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到了2040年,预计每3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

  面对正在“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现状,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满足群众养老需求,是一项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事关我省经济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大局。今年,省政协组织开展“建立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发展老年服务产业”重点课题调研。这是省委交给省政协的一项重点任务,也是省政协今年“系列民生”重点履职工作之一。

  “建立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发展老年服务产业”重点课题调研组赴杭州、宁波、温州、嘉兴、丽水和台州市6个市及所辖的县、区开展实地调查,着重就助推省政府两个文件(《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发展民办养老产业的若干意见》)的落实及重点难点问题的破解,走进基层、走进养老机构、走进老人群体、走进服务工作人员,力争提出管用的对策建议。

想说爱你不容易

  “这里吃住不愁又有伴,比一个人住热闹得多,也比和子女一起住自由,洗衣做饭不需要自己动手,省力省心。” 68岁的胡大爷在温州民营养老机构红景天吕浦老年公寓安享着晚年。

  “许多公寓都是租用旧厂房改建的,一些水、电、税收等优惠政策,还没有落实。”红景天负责人董琦坦言。“申报审批已经几年,但还没有下来,比如一张床位要求50平方米的配比,叫我们如何达到?”在温州亚太老年公寓,近乎100%的入住率,只能让负责人陈女士乐在嘴上,急在心里。

  一边是充裕的民间资本看中“银发金矿”跃跃欲试,一边是过高的准入门槛和许多悬在半空的优惠政策。横亘在其间的这道坎如何跨过?调研组认为,民资进入养老服务业有助于优化养老服务结构,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构建多元化社会化发展模式。但目前民资进入养老产业面临诸多难题,缺少政策落地和要素支撑。比如用地指标限制和高额的土地出让金让其望而却步。由于民办养老机构初始投资大、投资回收期长,而申请贷款时土地和房产不能抵押,金融支撑往往流于“纸上谈兵”。省里最新出台的两个文件对此有所推动,但政策仍需落实,各地的配套细则尚未出台。

  为此,调研组建议,政府应单列养老机构用地指标,纳入年度用地计划,并要求将一定比例的指标用于民办养老机构,如金华地区今年起规定每年100亩的养老用地指标值得借鉴;应放宽抵押限制,允许有偿取得、产权明晰的房产办理抵押贷款。此外,在完善综合性养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及养老服务新险种等方面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走出新路。

青黄不接成瓶颈

  换洗床单、整理房间、照顾起居……年近50岁的陈阿姨是丽水市莲都区灵山养老院的一名护理人员。她来自当地农村,只有初中文化水平,没有受过专业的护理培训,每天高强度的工作,换来的是每月不足2000元的收入。这所民办养老院容纳了近150名老人,其中许多人生活不能自理,护理人员远远不足。

  那么公办养老机构的情况是否会好些?“招人太难,招进来了往往也留不住,工作太累,收入太低,还被人瞧不起。”温州市社会福利院负责人易献锋直言,专业服务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一大瓶颈。“活比保姆累,收入和地位比保姆还低”,这样的现状不改变,服务质量怎么上得去?

  调研数据显示,目前我省养老机构护理人员不足两万人,拥有医生护士资格证书的不到500人,而我省仅失智(能)、半失智(能)的老人就有近70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7.57%。对比数据,专业人才的缺口可想而知。调研组认为,目前养老护理人员“一高三低”现象(年龄高,文化水平低、服务质量低、收入待遇低)比比皆是。

  专业人才培养已成燃眉之急。调研组建议,将养老服务业单列为特殊服务行业,将养老护理人员单列为特殊服务工种;在高校的相近专业增设养老护理课程,并及早谋划成立养老服务职业技术学院;鼓励高校、高职毕业生到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养老照料中心就业;按照年度财政增长幅度,同比提高专业人才入职补偿金;鼓励高校设立养老护理专业,对定向委培的养老护理专业学生给予学杂费减免;加大职业院校“双证制”力度,学历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同步推进,学生可同时获得毕业证书和养老护理资格证书。同时,建立一支由等级医院和公办养老机构护理骨干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精神教育;完善培训内容,增加针对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的人文关怀和意外紧急处理等内容。探索建立阶梯式薪酬制度,可借鉴苏州做法,设立随护理岗位工作年限增加而增长的特殊岗位津贴;以省辖市为区域,建立护理人员工资待遇随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准适当上浮的薪酬增长制度;推行养老机构护理岗位服务年限积分制,对一线养老护理人员和有突出贡献的志愿者,在保障性住房分配、子女就学、各类招考招聘中予以适当加分照顾。

社会力量共参与

  家住杭州市下城区潮鸣街道艮园社区的张先生夫妇是失独老人,张先生早年患有中风,生活不能自理,生活起居只能依靠老伴,而老伴身体也不是很好,感到力不从心。社区暖心站的“章大姐们”知道了这个消息,马上组织7位志愿者白天轮流上门“站岗”,一连照顾了一个多星期。

  这个以服务发起人章善女名字命名的暖心服务站,2010年成立以来,坚持自愿参加、志在奉献的原则,建立了扶老助残志愿分队、阳光少年志愿小分队、家政维修小分队等3支特色服务队,吸收志愿者服务人员30余人,给社区的老年人、残疾人提供心聊服务、上门理发、爱心送餐、流动影院、阳光助游、家政维修、节日慰问等多项服务,以满足社区困难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像这样专业性老年服务志愿者队伍,太少太缺!”这是调研组每位成员的共同感受。省政府最近出台文件,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9643”的养老服务总体格局,即96%的老年人居家接受服务,4%的老年人在养老机构接受服务,不少于3%的老年人享有养老服务补贴。要实现这一目标,仅凭政府之力恐难实现,需要培育一批高质量的养老服务社会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鼓励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

  “银龄互助”、“小老帮大老”、“关爱空巢老人”、“智慧养老”等养老服务模式在我省已有所探索和实践。如何建立激励机制,倡导鼓励志愿服务、银龄互助等助老行为,进而建立互补性型社会互助体系?调研组认为,可整合街道、社区的文化站、卫生站、活动室、老年大学等公共服务资源,清腾或者回购机关事业单位闲置房产、农村闲置农居等,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应积极探索“时间储蓄银行”、优先入住优质养老机构等方式,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加入养老服务行列。大张旗鼓地宣传子女尽孝、邻里互助、银龄互助等敬老爱老护老典型,在推优评优中充分兼顾一线养老护理人员和有突出贡献的志愿者,倡导社会合力敬老。

  针对如何加快推进养医融合这一难题,调研组提出简化在养老机构中设立医疗机构的审批手续,适当放宽许可条件,逐步实现公办、民办营利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医保定点政策一视同仁;整合利用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推动城市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照就近就便原则,推行“家庭医生”、“老年病房”等服务,打通医疗机构老年病床、养老机构床位和居家养老之间的衔接通道;建立专项发展基金或设立养老基金会,募集资金培育更多养医结合型养老机构;改进老年医疗保障基金筹资机制,建立与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缴费水平增长机制;借鉴上海、青岛等地做法,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探索政府、个人和保险机构共担的护理风险分担机制等市场化运作模式。

  从沿海发达城市,到内陆欠发达地区,调研组用近半年的时间深入基层,走访一线,尽心竭力,建言献策,认为养老服务业是处于朝阳产业的“银发经济”,建议从创新理念、提高要素保障、优化监管机制、激发社会力量、推动养医融合、提升人才队伍等方面打好“组合拳”。省政协今后还将持续跟踪调研,推动养老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


浙江日报 政治纵深·法治 00020 今天,我们如何养老 2014-09-25 浙江日报2014-09-2500015;浙江日报2014-09-2500016;浙江日报2014-09-2500022;3630818;浙江日报2014-09-2500014 2 2014年09月2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