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选拔向国际看齐
——我省教育专家解读高考改革方案亮点之三
本报记者 王婷
根据我省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今年启动职业技能考试,先实施9类,3年内展开至17类,2015年10月开始实施选考科目多次考试,2016年10月开始实施外语科目多次考试,2017年开始全面实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如何更好地理解我省高考改革方案,本报邀请教育界专家予以解读(解读之一见本报9月21日第2版,解读之二见9月22日第16版)。
破解人才选拔难题
解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徐小洲
浙江高考改革方案全面提出了破解长期困扰我国高校人才选拔难题的新思路、新模式、新举措,人才选拔方式与国际高校逐步接轨。概括起来说,新方案具有多个亮点。
一是学生自主选择性大为增强,主要体现在基于学生自我兴趣的“四选”:选课程、选考试、选专业、选学校。
在考试科目与次数上,考生可以根据学业专长和专业方向选择3门自主选考科目,每年两次考试机会,削弱了因考试失误带来的一卷定终身式伤害;新高考废除了以校为本的梯次投档方式,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特长选择专业,避免考生为了读某所学校而不得不服从专业调配的现象。
二是高校招生自主权明显扩大。新高考招生改革方案采用统一高考招生、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三位一体”招生等4种招生模式。不同类型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更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招生模式,因材施教。
三是人才选拔方式与国际高校逐步接轨。新高考招生改革方案开始把目光投向考生的综合素质,既反映出我国对人才标准的现实反思,也适应了人才培养的需求。在考试方式与程序上,也体现出与国际高校人才选拔制度接轨的趋势。
对高职院校是大利好
解读: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丁金昌
此次高考改革,将改变过去人为形成的高职院校是次等高校的认识,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
一是与本科院校有了同场竞技的平台。以前,由于是分批招生录取,高职院校被分到最后一批,学生读高职院校往往是无奈的选择。实行专业平行投档,不再分批录取,这将使得一些优质高职院校可以与本科院校在同一个平台上挑选学生,只要专业办得出色、学生就业好,一样可以吸引优秀学生来读。
二是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培养。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等均以“知识+技能”为主,改变了“重知识、轻技能”的现状,打通了技术技能人才从中职到专科、到本科甚至研究生学习的通道。高职院校在这一培养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如何根据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设计好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对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的一大挑战。
有利于发现偏才怪才
解读:衢州中等专业学校校长 张玉琴
本次我省高考招生综合改革方案给中职学生带来了较大的福音,具体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从“纸上谈兵”到“真刀真枪”。原先中职毕业生参加高职单考单招,评价的方式是纸笔测试,考试的内容是专业理论,这与学生在校接受以工学结合为主的职业教育相脱节。专业技能不纳入高考,考试就不能体现学生的个人技能,专业技能水平高而专业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就难以被发掘。新方案中单独考试招生的17个专业大类采用了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职业技能考试方式,真正实现专业考试从“纸上谈兵”到“真刀真枪”的转变。
从“望洋兴叹”到“轻装上阵”。中职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基础和能力相对较差,尤其对外语,不少学生“望洋兴叹”,往往成为中职学生考大学的最大障碍。衢州中专2014级2000名新生,中考成绩平均得分率为64.37%,英语最低,只有58.19 %,男生的英语仅为51.95%。新高考方案可让中职学生“轻装上阵”。
从“文化为主”到“与职业技能结合”。按照原来的政策,往往会把那些文化课基础差而对专业学习特别有兴趣的偏才、怪才挡在大学校门之外。新方案中的高职提前招生办法,给这些专业单科拔尖的偏才怪才提供了脱颖而出的机会。
职业生涯教育应下移
解读:天台中学校长 郑志湖
新高考改革方案把选择权交给学生和高校,扩大了学生的个性化选择,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这给学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同时也使高中学生要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
高考改革方案中有三分之二科目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分散了考试压力。选考科目由学生根据自己报考高校的要求和自身特长确定,这对学校教育、教师和学生家长也是一次挑战。
发达国家从小学开始就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指导,随着我国高考学生选择权的增加,将有利于引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下移,把生涯教育向基础教育阶段渗透,将职业生涯教育作为一项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
随着高考学生选择权的增加,还将有利于开展分层走班教学。每个学生都需要认真思考并作出个人的学习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