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新闻时评

莫把“失德”当“女德”

  当全世界都在为推动女性自由解放的每一点进步而雀跃时,“女德班”却打着“国学”、“传统文化”甚至“建设和谐社会”的旗号,灌输“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散发着酸腐气味的封建思想糟粕。

莫把“失德”当“女德”

  上个周末,不太平静。微信朋友圈被两条新闻刷屏:金融圈,阿里巴巴成功赴美上市,登顶全球最大IPO;娱乐圈,锋菲恋分手11年后复合。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仔细推敲, 却可以在“自由”二字上找到共鸣点。无论是马云追逐互联网梦想一骑绝尘,还是王菲40多岁依然为了爱情奋不顾身,他们对于事业、感情甚至自我个性的追求皆是自由的,这就是这个进步的时代。

  然而,还有一些人却在逆势而行。近期,“女德班”在全国许多地区悄然蔓延,拥趸者不少。“女德班”,如此名称,听听也是要“醉”了,试问,在倡导男女平等的今日,那是否也该对应开个“男德班”?再来看看他们宣扬的“德行”理念:“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如果要做女强人,你就得切掉子宫、切掉乳房,放弃所有女性特点”……读完三观尽毁,颇有“一夜回到解放前”的即视感。

  打着“国学”、“传统文化”甚至“建设和谐社会”的旗号,灌输的却是“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散发着酸腐气味的封建思想糟粕。当全世界都在为推动女性自由解放的每一点进步而雀跃时,“女德班”的学员们却古装加身,对“老师”施以叩拜大礼,将逆来顺受、压抑自我、自甘卑微奉为信条,如此下去,岂不是该重返“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裹小脚时代?就连“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早已被现代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在这些“女德班”里都被彻底否定和颠覆,甚至有教唆女性屈服于家庭暴力之嫌。愚民教育的洗脑,让女性给自己重新戴上道德枷锁,这不是一种文明的返古又是什么?

  如此大费周章、蛊惑人心,目的无非一个“钱”字。这些培训班里的所谓“大师”,有多少是真正有文化、懂国学的?又有多少是具备办学资质的?以为说两句“之乎者也”就是在谈传统文化了,实则讲的都是“去其精华,取其糟粕”甚至胡编滥造的伪国学,甚至还有人借机堂而皇之地推广“摸手聊病法”等伪科学骗术。有些班“食宿全免”,看起来像是在做慈善,而待其提到“女服”、“国学机”等副产品销售时,狐狸尾巴就藏也藏不住了。

  说起来都很荒唐可笑,但为何轻信者、沉迷者不在少数?近些年,大众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重燃,带动起国学班热潮,这本是件好事,但这些培训班的师资力量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如杂草般乱象丛生,生出了许多招摇撞骗的“伪国学班”,还有这失德的“女德班”。

  实际上,“女德班”学员中的大多数人,文化程度不太高,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她们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是退休职工,一方面渴求学习知识、 渴求丰富生活、渴求融入现代社会,另一方面又因自身文化水平有限,欠缺凡事谨慎求证的态度,面对这些“文化骗子”的戏码,往往难辨真伪,被几句“高大上”的说辞一忽悠,就上了贼船,拜倒在“大师”脚下。

  不过,对于善良的她们,我们不该过多苛责。事实上,借“女德班”之名,施封建礼教之实,谋不法收入之利,与社会转型期的特定性有一定关联:传统文化在大众流行文化中逐渐消解,同时又在一些亚文化群体中找到新的需求点;社会性别角色经历着解构与重构,尤其是女性的角色定位愈加多元化;文化经济已经迫不及待迈开脚步,但市场监管的相关制度、主体、责任等尚不明晰。由此来看,“女德班”、“国学班”正是钻了百姓需求、社会教育与市场监管三者不相匹配的空子。因此,执政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恐怕不单单是整肃培训班乱象,更需要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完善市场监管机制上多下功夫,倡导和传播正确的传统文化观念,全面提升百姓的科学与文化素养,扫除监管空白地带,让管理跟上市场的脚步。

  说实话,作为一个女生的切身感受,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很容易迷茫,人们很爱给女性贴标签:“大龄剩女”、“女汉子”、“女强人”……很多标签往往暗含着传统女性角色的审视,听起来总让人不那么舒服。一个好的社会,一定是价值观多元化、文化包容性强的。对于女性角色界定也一样,并非只有软妹子般的淑女,才是美好女性的唯一标准,自尊、独立、有梦想、有追求的女生,就应当获得尊重。希望我们的社会对女性少一些苛求与恶意,给她们更多的自由与阳光,才能开出美丽的花朵。


浙江日报 新闻时评 00003 莫把“失德”当“女德” 2014-09-24 浙江日报2014-09-2400014;3630589 2 2014年09月2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