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专版

普查地理国情 建设美丽浙江

——我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纪略

  普查地理国情 建设美丽浙江

  ——我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纪略

  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基础性工作。2013年2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决定于2013年至2015年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开展以来,我省认真落实有关工作部署,强化组织领导,锐意进取、团结拼搏,地理国情普查各项工作稳步、扎实推进。

  截至今年8月底,我省已完成全省范围的普查影像数据生产;完成全省70%面积内外业数据采集;开展德清、玉环、泰顺等县的基本统计,同时在德清等县开展了综合分析评价研究工作;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管理系统及数据库设计已编制完成了初稿,目前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普查工作取得预期的结果。

全面部署 完善制度创新机制

  此次普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关键要精心做好顶层设计,认真制定和落实普查方案,创新普查管理方式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积极部署,统筹全省普查。自国务院下发《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后,我省第一时间谋划部署开展全省性的普查工作。各市、县(市、区)政府都按照省政府通知精神下发了开展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相关通知,成立本地区普查领导机构,明确工作职责,落实普查经费,积极筹备和开展本地区的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省级普查专项经费顺利列入财政预算,落实普查经费2.1147亿元,明年时点更新的后续经费根据需要按时到位。各市、县(市、区)已落实国家、省普查内容配套经费0.8亿元。市县情普查上报申请总经费约3.2亿元,目前已到位1.1亿元。

  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坚决保证数据全面、真实、准确。为此,我省坚持省情普查和市县情普查两手抓。在普查内容的确定上,一方面,对国情普查部分要素的具体指标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如我省相当数量的耕地用于水产养殖,苗木、茶、桑、果树种植等,在地表覆盖数据采集时增加了相应的原始地类字段,用于后期统计耕地范围内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信息。另一方面,增加了海岸线、沿海滩涂资源、海岛(礁)等海洋空间资源专题,陆域面积,森林覆盖及平原绿化,生态公益林,水土流失,平原区地面沉降,城市建成区,城市建成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美丽乡村建设等专题内容的普查或监测。各市县也从实际出发增加了低丘缓坡资源、可利用土地资源、农业两区、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情况、城市不透水层等市县情的普查内容。

  完善制度,创新工作机制。项目管理方面,我省出台了《浙江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项目管理办法》、《浙江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实施办法》、《浙江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规则》等规章制度;经费管理方面,出台了《浙江省地理国情普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安全保密及宣传等方面,出台了《浙江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保密工作管理规定》、《浙江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安全工作管理规定》、《浙江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宣传工作方案》等规定,并多次下发加强安全保密工作管理通知,切实加强和落实各项工作。为确保普查和监测成果质量,普查办还出台了《浙江省地理国情普查检查验收与质量评定规定》、《浙江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质量管理办法》等,明确了质量评定、成果验收等规定。

  在机制建设方面,建立了部门业务协同机制、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普查实施单位的分工合作机制、成果会商机制,充分调动全省各级政府力量,既有明确分工,又有较好协作。

全面加快普查进度 确保质量重在应用

  普查的成果重在应用。我省在普查工作的开展中,围绕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监测、生态功能示范区建设等重大工作,向有关部门和市县提供已经获取处理的最新卫星航空影像图和水环境、城镇建设、空间开发利用成果。嘉兴、德清等地的市县情普查结合“五水共治”进行了水污染源、水污染面的普查,边普查边提供有关部门应用。省普查办还在试点完成的德清县、玉环县普查成果基础上,组织将普查的地表覆盖数据与国土部门提供的土地利用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比对,结合相应区划数据、农业专题调查数据,形成了调查成果报告。

  此外,我省依托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与武汉大学联合成立的地理国情监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开展数据分析,探索今后常态化监测涉及的相关技术。联合南京师范大学共同开展统计分析评价和报告编制的前期研究工作,制定适用于市、县的地理国情分析技术规范,编制省、市、县三级的地理国情分析技术操作说明,为后续批量、常态化的统计分析评价工作奠定基础。

  根据总体要求,今年市县情普查工作重点是确定普查内容、制订技术标准、落实普查经费、编制普查实施方案或实施计划。

  科学选择普查实施队伍。选调业务过硬,经验丰富的人员充实普查机构。在国情普查工作的安排上,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直属单位作为普查工作的主要承担单位,全面负责全省遥感影像处理、统计分析、普查成果管理系统开发及建库等技术要求高、关系到能否确保完成普查任务关键环节的工作,同时也承担全省55%以上任务区的数据采集与核查工作。其他普查队伍经省普查办与财政厅反复沟通、协商,确定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来遴选。同时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下一步将从局直属事业单位抽调一批高素质干部赴部分市县挂职,帮助支持市县地理国情普查等各项工作的开展。在开展普查前,省普查办组织了大规模的培训和考核,参与普查作业和质检的所有人员分20批,共1500余人次参加由国普办或省普查办组织的技术培训、质检培训,并通过了考试。

全面落实总体要求 鼓励市县创造特色

  在普查工作中,全省各级坚持科学普查、依法普查、创新普查的总体要求,抓住工作重点,共同做好普查各项工作。其中宁波、杭州和德清三地普查办除了协助省普查办开展好“一区两率”调查,还创新出一套自己的工作方法。

  宁波着力市县情普查,强化工作统筹。一是统筹组织领导。宁波根据区和县(市)不同的行政管理体制,提出了“市区统一、部门合作、县(市)协同”的组织模式,组建了来自9个主要成员单位共16名专职工作人员的普查办公室,保障各方参与、群策群力、有利应用的推进目标。

  二是统筹推进实施。统一技术标准,投入精干力量加强关键技术攻关,为市情普查制定了统一的标准规范;统一技术培训,制定了市级培训方案,分阶段、分工序开展培训工作;统一实施采购,对全市域航摄及激光点云获取项目进行统一公开招标,有利于数据统一和质量保障;同步推进工作,定期召开市普查办和市、县普查办周、月度工作例会,适时召开市领导小组阶段性工作会议,确保市县两级普查工作有序推进。

  杭州推进市情平台共享。杭州从2012年开始筹划地理市情监测平台的建设,2013年初步完成平台开发,实现了地理市情信息的可视化及管理、查询、分析、统计等基本功能。市情平台从地理市情和地理信息的视角反映城市现状及其发展、变迁,为政府决策、重大战略和规划制定、社会管理、防灾减灾和科学研究等提供信息保障。

  这次普查工作,杭州确定了“市域、市区、主城区三级结构和自然、人文、经济地理三大分类”的地理市情普查内容结构框架,对56项地理市情内容进行分类整合,划分为水域水系、生态资源、“五率”、道路及交通等16个专题项目。在16个专题项目普查、建库的基础上,编写地理市情总报告,编制专题图和系列图。按照“边普查、边生产、边应用”的要求,普查成果成熟一批,发布一批,尽快推进应用。所有项目都要求独立运作,按规定程序组织政府采购。

  德清边普查边推进应用。德清自2002年被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列为全省首个地理国情普查试点县后,成立了县地理国情普查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队伍收集专题资料,辅助城镇地区外业核查,征求乡镇部门对统计分析需求及成果的意见,协调普查单位与各乡镇、有关部门的对接。通过普查,编制完成了《德清县地理县情分析评价报告》,形成了县域地表覆盖、地理国情要素、地形地貌等重要成果。

  在“五水共治”工作中,德清利用普查形成的污染源数据,结合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全县各乡镇(开发区)制作治水系列作战图,提供了准确的空间数据参考。在“三改一拆”工作中,基于普查形成的地表覆盖房屋建筑区数据,结合高分影像对全县范围内的违法建筑进行地理信息采集、统计,绘制违法建筑分布图,提供了详实的参考数据。

  开展地理国情普查,摸清地理国情家底,能够科学揭示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内在关系,准确掌握、科学分析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对于提高各级党委、政府的管理决策水平,科学制定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长远规划和宏观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8 普查地理国情 建设美丽浙江 2014-09-23 浙江日报2014-09-2300006;浙江日报2014-09-2300010;浙江日报2014-09-2300011;浙江日报2014-09-2300014;浙江日报2014-09-2300008;浙江日报2014-09-2300017 2 2014年09月2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