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人文

新高考,一道双向选择题

——我省教育专家解读高考改革亮点

  本报杭州9月21日讯

  记者 王婷 通讯员 程振伟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一个突破口,牵住了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牛鼻子”,长期以来备受社会期许。日前,国务院公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我省随即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实施性的高考招生改革方案,全新设计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又一次站在了改革创新的前列。如何更好地理解我省新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本报邀请教育界专家对方案中的许多亮点予以盘点和解读。

  把选择权交给考生

  解读:杭州师范大学校长 杜卫

  高考招生改革方案最大的亮点是“以生为本”,自始至终围绕着“扩大教育的选择性”这一核心理念,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业、专业和学校的选择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权。比如在招考模式上,学生可以有多种选择,除统一招考外,还可以选择“三位一体”,选择单独考试招生等等;在考试科目上,除语、数、外必考外,考生可以自主选择3门考试科目,不分文理;在考试次数上,除了语、数须统一高考外,其他科目都有两次考试机会,可选取最好成绩;在志愿填报上,改变了以往“先填学校后填专业”的做法,考生可根据自己喜欢的专业选择相应的学校,等等。

  这个方案的实施,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有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能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在新的高考方案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将占有比较大的分值比重,相关科目的考试等级将赋以相应的分数计入总分,这可以引导学生学好每门课程。在此基础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优势和志向,来选择不同的考试科目,不再人为地被分成文理科,有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和学科特长,减轻他们不必要的课业负担。

  对于中学而言,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需要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和引导。新方案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招考评价体系,将会促使基础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将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新方案的文理不分科也将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得到保护。

  对于高校而言,在增加招生自主权的同时,还会面临巨大挑战。根据改革方案,各个高校可以根据专业特点为每个专业自主确定0~3门选考科目范围,增加了高校招考的选择权,使高校招生录取更加适应各类人才选拔培养规律,更加适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但是,新方案中志愿的填报是专业优先,同一专业高校间生源的竞争将成为所有高校面临的挑战。我们知道,现在各高校专业的雷同度很高,尤其是一些综合院校,比如一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在办,但水平确实参差不齐。今后一些没有比较优势的专业,有可能逐步被淘汰。短时间内高校会很痛苦,但从长远来看,对于高校的转型和发展是有利的。

  高职院校优胜劣汰

  解读: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王振洪

  “自助餐”+“双向选择”的高考招生改革,让考生、院校“两欢喜”。按照我省新的高考招生模式,统一高考招生、“三位一体”招生、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4种类型的招考方式,为报考高职院校的考生设计了更加独立、更为完善的升学通道与遴选流程,并赋予考生和高校更多的自主权。其中,普高学生在考试科目上将改过去的“套餐”模式为现在的“自助餐”模式,充分尊重了考生结合自身基础和兴趣的选择权,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考生在选择职业教育上的无奈状态,从“无奈就读”转向“自愿选择”,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今后的职业发展。中职学生还可以参加高职提前招生和单独考试招生两种途径的选拔,尤其是高职提前招生采取一档多投、双向选择的录取方式,一个学生可以被多所学校录取,有利于考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专业和学校。多元化的招考方式不仅使高职院校有了选才的空间,也为高职院校规范了科学选才的“标尺”,统一高考的不分文理、不分批次,使得高职院校在普高生源的录取上不再是过去对末批次考生的“被动接收”和“单向批发”,面向中职考生的“技能型”考试也更容易招收到“心仪”的学生,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优化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既可以解决高职院校招生“吃不饱”的问题,又为“吃得好”拓展更大的空间。

  新高考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考生志愿和录取过程由学校优先转向专业优先,以专业志愿来平行投档并取消专业服从志愿。由于一直以来家长和考生在职业认知上存在诸多误区,对于专业的选择往往带有一定的跟风和盲从倾向。因此,针对目前高职院校专业细分化、院校专业同质化特征明显的现状,为了更好地引导考生理性填报专业,并在院校之间形成有序、良性的生源竞争,需要在区域专业布局和院校专业结构上进行适应性的优化调整。

  新的招考制度使各类院校都处在同一个招生平台,有着相同的选择考生机会,从整体上看更有利于提升高职教育的吸引力,促进高职院校办出特色、提升质量。新招考方案的实施,必然出现优胜劣汰的态势,各校的品牌专业、优势专业无疑将是考生追逐的目标,因此,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树立专业的品牌意识,聚焦专业内涵建设,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有着自身院校文化的主体专业。

  大而全转向小而精

  解读:丽水中学校长 戴一仁

  高考招生综合改革方案最大的亮点就是扩大了教育的选择性,这个选择性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选择权得到充分的尊重,学生根据自己的学科专长、专业志向、职业倾向,自主选择选考科目,为将来进入自己理想的高校和专业打下基础;二是高校能招收到自主选择专业的学生,最大程度避免原来高校录取中存在的“拉郎配”现象。

  新的高考招生综合改革方案要顺利实施,学生必须自主地选择科目,这需要学生对自己、对未来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这个认识源于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客观上要求学校结合实际开设《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逐步了解自己的学科兴趣和专长、明确未来的专业志向、最终选择今后从事的职业。这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首先要让学生了解高中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学科特点,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逐步明确自己的兴趣学科和优势学科;其次,向学生系统介绍高校主要专业所学课程和毕业后的就业方向;第三,列举当今社会主要行业的职业特点,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职业倾向。这些都需要经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因此,《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有必要前移至初中阶段。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选择、规划未来,改变了原来录取模式中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考分效益的最大化,利于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专业选择的需求。

  新的高考招生综合改革方案为高校选拔兴趣特长与相关专业相适应的学生提供了可能,今后实施的“专业+学校”的录取模式,可以鼓励高校办出独具特色、高水平的专业,届时会出现一些整体实力不是全国一流的高校,但其中的某些专业却是全国一流,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这些优势专业,打破少数高校对优生的垄断,同时可以打破省内少数优势高中对国内一流高校的垄断,为欠发达地区的优秀学子上一流高校提供更多的机遇。这种以专业发展水平而不是学校整体实力进行排名已经成为国际上的通行惯例,这种注重专业发展的模式,也可以促使高校从“大而全”转向“小而精”的方向发展,培育优势专业。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6 新高考,一道双向选择题 2014-09-22 3628124 2 2014年09月2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