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文化

全省农民讲书大赛在松阳县开锣

书香浸润农民心田

  本报松阳9月19日电

  记者 石天星

  雨后的松阳分外清丽。

  走在县城,大街小巷一尘不染,格外透亮。这个正在举全县之力,打造全国最美县城的山区小县,今天迎来了由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浙报集团联合发起的 “浙江省农民讲书大赛”首场比赛。

  上午9时,松阳县文化中心的会议厅里已是一片喧闹。观众席里,不少大伯大妈均是清一色的农民打扮,选手席里却风格迥异,15名农民、大学生村官,以及中小学生、乡镇干部和农家书屋管理员,早已等候多时。

  首先登台亮相的潘芍贝是一名年轻的大学生村官,白衣短裤、长长的马尾辫,一上台就让观众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

  “我是一个农家孩子,小时候村里的孩子很少有课外书读,可我却非常爱看书,为此,爷爷翻过几道山,从县里给我买回了《格林童话》《黑猫警长》。毕业后,我又回到家乡当上了村官,在这里我第一次看到,原来农村也有这么好的农家书屋……”随着PPT一页页翻过,一幅幅乡村美景和农家书屋的画面交相掩映,令人流连忘返。

  “书籍改变了农民生活,生活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了翅膀。”潘芍贝的感悟,打动了台下观众的心。

  紧随之后上台的,是几名跟着打工的父母到过大城市又回到镇上读书的中学生,以及留守在村里的小学生。经历了农家书屋的从无到有,他们的珍惜之情溢于言表。

  松阳县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蓝海告诉记者,地处浙南的松阳县城,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自古就是个钟灵毓秀的地方。讲书,在松阳方言里有个对应的词——“讲天话”。松阳县目前已建立农家书屋400多家。为推动农民讲书大赛,松阳县全面广泛发动,动员各地农家书屋的阅读人群积极参与,全县通过初赛的就超过了30人。

  在他轻轻讲述中,一位烫着齐耳短发、身着粉色衬衣和呢料裙裤的“白领丽人”走上台,所有人目光都被她吸引了。这位青春靓丽的女子名阙颖,在乡政府工作。

  “曾经在农家书屋看到过这么一个故事,是关于三条鱼的故事。一条是大马哈鱼,产完卵后,用自己的身体给小鱼喂食;一条是乌鳢,产子后双目失明,千百条小鱼不忍母亲饿死,主动游到母鱼嘴里给母亲充饥;一条是鲑鱼,每到产卵季节,都要千方百计洄游到出生地,在故乡产卵后安详地死去。一个小小故事,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母爱、孝爱和乡恋之爱……”在她缓缓的讲述中,人们的思绪逐渐被她感染。

  阙颖讲完,会场一片安静,随后掌声响起……

  在阙颖之后登台的,是一位胖胖腰身的中年妇女。这位来自枫坪镇枫坪村的农妇名叫项初兰,除了管理农家书屋,她还兼任村里的会计、计生员,家里还开了个鞋面加工厂。“不是只有知识分子和学生才会去图书馆,整天和泥土打交道的农民也可以走进这智慧的殿堂,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也可以在这里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尽管看上去有点紧张,有两次还因为卡壳停顿了许久,但在鼓励的掌声中,项初兰又找回了台词,重新讲述了一名农家书屋管理员的感触。

  当最后一位上台的选手亮相时,大家都忍俊不禁了,这位名叫潘安祥的大伯在T恤衫外还套了件白衬衣,西裤下面穿了一双凉鞋,一张口就是满嘴的方言:“我周一到周日都去管理农家书屋,在书屋里,识字的会看书,不识字的就看图。”台下响起一片掌声。

  演讲完毕,阙颖的得分最高,将代表松阳县到丽水市参赛,而项初兰和潘安祥得分虽不高,却也拿到了三等奖。

  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范春梅专程从杭州赶到松阳,也当了回观众,坐在观众席中,她忍不住感叹:“今天的选手讲得都非常好,展现了新型农民的风采。事实上,我们在全省举办农民讲书大赛,就是想通过农民讲书来鼓励农民阅读,让更多的农民走进农家书屋,让农家书屋成为农民的文化粮仓。”

  她笑着说,以后“语音标准”不应该成为农民讲书大赛的评判标准。“如果他们今后用方言来讲,我们可以把他们演讲的字幕打在PPT上,我们就要看他们充满激情的演讲。”


浙江日报 文化 00007 书香浸润农民心田 2014-09-20 3627127 2 2014年09月2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