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唤醒小山村的年轻人

——记三门县岩下潘村党支部书记潘健

  本报记者 吕玥 县委报道组 林苗苗

  【党员名片】潘健,男,1980年生,三门县岩下潘村党支部书记,曾被评为省青年农民致富带头人。

  从三门县城出发,驱车往南10多公里,翻过一山又一山,终于到达“潘家小镇”——岩下潘村。村口20多幢农家别墅依山傍水,与四周绵延不绝的大山形成鲜明的对比。穿过流水潺潺的乡间小道,一座古色古香的朱红廊桥横跨溪涧,4公里长的水上游乐项目很受人们欢迎,欢声笑语不断。

  没有人会想到,3年前这个浙东小村没有一间新房,只有少数老人留守。而今,小村羽化蝶变,去年荣获“中国最美村镇”称号。大家都说,这样的变化与村党支部书记潘健分不开。

  10年前,这个年轻人怀揣200元钱闯荡北京,赚得第一桶金。随后,他回乡办起冲锋衣加工厂,成功注册品牌,并在2008年被评为台州十大大学生创业模范。这一年,潘健30岁。然而,他出生、成长的岩下潘村的境况却让他十分忧心。“那时我们全家都已经搬到县城,老家都是老式木质房、土坯房,九成以上都是危房。”潘健说。他坦言自己的“老家情结很深”,一直想找机会改变村里现状。

  2011年,潘健当选村支书。他决定把公司交给父亲打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岩下潘村的改造中。这个决定引来很多人的不解。但潘健有自己的想法:“我是在村里长大的,外人不了解我对村里的感情。既然当了村支书,就要给村民办些实事,让岩下潘村变个样。”

  如何改变村庄落后的面貌?拆旧建新无疑成了首要任务。虽然村里人大多在外谋生,却秉持着祖宅不能动的想法。于是,做思想工作成了潘健和村两委啃了将近一年的“硬骨头”。潘健不断向在外工作的岩下潘村人游说。一趟不成跑两趟,两趟不行再去第三回,很多人被这个年轻人的执着打动,纷纷签下拆掉老屋建造别墅的协议。当时,镇里正在编制《横渡镇城镇总体规划》,瞅准时机的潘健马上争取镇里的支持,发动村民按照经营农家乐的思路建造别墅。

  不过,47岁的外地媳妇鲁小丽认为潘健简直是异想天开:“我们村这么穷,造个新房已经很不容易了,还要我们再投入20多万元搞农家乐,谁会来啊?”多次外出考察后的潘健对此很有信心:“你们相信我,谁第一批建,我每户支持两万元。你们开农家乐,一年收入达不到7万元,我给你们补上!”不少村民相信他带领村民致富的能力,第一批9户村民决定试试。

  为给村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潘健三上北京,说服在外创业的同村企业家潘贤选回乡投资1200万元,打造漂流、水上乐园等3个项目,大力发展小村基础设施建设。潘健还带着村干部跑到上海推销村里的旅游项目,拉来了第一个旅游团。去年4月8日,在首届三门乡村旅游节中,岩下潘村以“潘家小镇”的雅号开门迎客。

  如今,一幢幢小楼遍布全村,与青山绿水相得益彰,韵味十足的水上乐园迎来八方游客。“这几年,村里的变化真大啊。”在村口开小店的78岁村民潘普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游客多了,经济热了,在外打工的村民纷纷回来了。现在,20多家农家乐生意兴隆,小村日均客流量达150人,在周末和节假日超过1200人。曾经质疑潘健做法的鲁小丽现在是“潘家小镇”1号农家乐的老板娘。她高兴地说:“做梦也没想到生意有这么好,还是我们书记有眼光。”她这家农家乐经常生意好到照顾不过来,只能把客源匀给其他农户。

  潘健说,发展旅游经济让村民收入提高了,更让他高兴的是大家回村的意愿更强烈了,而这样的回归,将给这个小村带来更大的活力。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唤醒小山村的年轻人 2014-09-19 3607584 2 2014年09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