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要闻

用“钉钉子”精神深化改革

  本报评论员

  省级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出炉,政府行政权力从1.23万项下降到4236项;企业投资负面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也正式向社会公布,浙江政务服务网上线运行……作为全国首个把“三张清单”上网公布的省份,我省的政府自身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与此同时,第四张清单——政府部门的责任清单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编制当中。

  “开弓没有回头箭,‘三张清单’必须经得起市场与百姓检验”“推进‘三张清单’工作,决不能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在多次调研、动员和部署中,省政府主要领导反复强调,“三张清单一张网”是深化政府自身改革的总抓手,推行难度大、社会关注度高,要把好时间节点,克难攻坚、善作善成。当前,这项改革正在深入推进,全省上下劲头很足,责任意识普遍增强。如何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拿出久久为功的韧劲,持续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事关政府自身改革的成败。

  钉钉子讲求找准点位,眼中有准星、手中有劲道,就能一气呵成。深化“三张清单一张网”,关键是要真正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真正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要放下部门利益的“小算盘”,按目标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精准发力,切实推动这一改革。在简政放权中,要坚持数量服从质量,既要看权力是否合法合规,也要看权力是否合时合需;既要看权力运行的结果,也要看权力运行的效率。要坚持做到“下放有必要、承接有能力”,切实提高下放权力的“干货”。决不能一味追求数量而做一些数字游戏,决不能让向下放权“放虚不放实、放小不放大、放弊不放利”现象存在。否则,就会方向不准、力道用偏,“钉子”就容易钉歪。

  钉钉子,要一锤接着一锤敲,才能把钉子钉实钉牢。东一榔头西一棒、浅尝辄止,改革“钉子”怎会钉得上、钉得牢?必须认识到,大量减权放权后,政府的任务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更加重了。权力的取消、下放,不是一放了之,当“甩手掌柜”,而要更多地由事前审批转为事中事后监管,防止进入“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各级政府、部门要抓紧编制责任清单,建立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要明确责权边界与行为规范,要贴近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监管到位。省级部门要把更多精力转到加强战略、规划、政策等制定和实施上来,在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上更好发挥作用。

  行百里者半九十。政府自身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必须充分发扬“钉钉子”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干到底,为打造有限、有为、有效政府而不懈努力。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1 用“钉钉子”精神深化改革 2014-09-19 浙江日报2014-09-1900028 2 2014年09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