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网上下单快捷到货 分析口味定制菜谱

菜丁桥:让菜场智慧起来

  本报杭州9月18日讯

  记者 戴睿云 通讯员 钱雅霏

  今天早上8时,孕妇金美才刚睡醒,她丈夫就在丁桥生活网“菜丁桥”栏目上为她订好了今天中午的菜:两根筒骨,半斤沼虾。虽然金美的家到丁桥农贸市场走路只要10分钟,“菜丁桥”O2O(线上到线下,指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项目却省去了孕妇来回路上的辛苦。9时许,农贸市场的工作人员就把菜送到了金美家,货到付款。

  9月刚刚上线的“菜丁桥”,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丁桥潮人的买菜工具。“菜丁桥”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这样的模式可复制吗?记者来到丁桥一探究竟。

  菜场“零距离”

  有着5万常住人口的杭州江干区丁桥镇,是近十年来杭州变化快速的近郊小镇:经济适用房重点区块“丁桥大型居住区”、“长睦大型居住区”和“丁桥大型居住区二期”都规划在这里,商业楼盘在这里集聚,还有学校、购物中心、体育中心、养老院……

  丁桥的城市面貌在迅速改变,但网上的生态系统却一度没跟上。“以前要找什么,找不到什么,于是2009年我们创办了丁桥生活网。前两年生活网有影响力了,就有商贩找我们,要借生活网卖鸡、卖水果,而老百姓也有了网购本地农副产品的需求。现在,集成本地各种便民信息的丁桥生活网,注册用户已达20万。推出‘菜丁桥’的时机成熟了。”杭州承载网络科技公司“85后”总监钱进说。他也是土生土长的丁桥镇人。

  “菜丁桥”目前的合作方是最本地化的国有菜场——丁桥农贸市场。从电脑上登录丁桥生活网点击“菜丁桥”,或者下载微信“丁桥生活网”订阅号,就有来自丁桥农贸市场的100多种农副产品供你选择。从肉类、蔬菜、海鲜到水果等,菜场里有的,基本都能在这里找到。记者在“菜丁桥”上看到,卖的最好的是“带泥生咸鸭蛋”,9月1日以来成交已达70笔。

  “本地菜市场的菜最新鲜,安全也有保证。菜场的小徐接到订单后,会帮我们去买菜,挑的菜比我自己挑的还好,还会到市场检测室过一下秤,还能在网上写好评、差评,真的很放心。‘菜丁桥’彻底改变了我的买菜方式。”金美评价道。

  小徐叫徐秀珍,是“菜丁桥”负责接单、采购的工作人员,办公室就在农贸市场入口处。周一到周五,只要有人下了订单,她就会立刻收到具体订购信息、订购人家庭住址的邮件,她根据信息采购农副产品,上公平秤检测,并检测农药残留是否超标、海鲜是否有甲醛,检测合格后,最后派单。送菜上门则由菜场其他的工作人员完成。

  “9月开张以来,订单一直有增多的趋势,在网上买过菜的注册用户有100多人。配送一次收配送费1元,试运营期暂时免费。购买者基本都来自新来置业的家庭,年轻也喜欢用网络。”钱进说。他说,农贸市场要成功“触网”,必须仰赖高黏度的本地化生活、社交网站做基础。

  大数据分析

  觉得“菜丁桥”靠谱的,不仅是消费者,还有农贸市场的经营户们。

  不会上网的水果摊主朱小翠通过“菜丁桥”,终于在网上卖起了水果:一次是三根香蕉,一次是一个哈密瓜。朱小翠说,如果是自己送货上门,肯定得挑大单才送,现在倒不用考虑配送成本了,因为农贸市场还有人送货。

  “虽然我不懂网络,但是儿子媳妇都和我说,以后网上卖东西是趋势。我们菜场两个月前刚搬到这个新地方,居民们还不习惯。现在可以在网上卖了,位置稍微偏点也无所谓。”朱小翠说。

  当初,钱进找到丁桥农贸市场经理赵建强商量“菜丁桥”项目时,赵建强顶着一些职工反对的声音坚决拍板。“有些职工质疑,配送会耗费农贸市场的人力,但是从长远来看,网上网下结合,对市场经营户和消费者来说,都是加分项。”赵建强说。

  在钱进的谋划中,把农贸市场的产品搬上网络销售只是个开始,一个更大的“菜丁桥”智慧云平台正在筹备中。

  “等到网上销售量起来后,我们就能通过云平台对消费者的买菜习惯进行分析,包括消费者喜欢什么菜,家庭结构如何,是否有高血压等慢性病。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为他们定制私人菜谱。”在位于丁桥创业就业服务中心的公司办公室里,钱进说起“菜丁桥”的未来,眼里闪着梦想之光。

  现在,钱进的承载网络团队已将“丁桥生活网”的模式输出到了杭州的笕桥、彭埠、九堡、良渚、三墩,台州的椒江,淮安的涟水等地。“在拥有‘强关系’的本地乡镇生活网的基础上,一旦‘菜丁桥’的模式运作成熟,就能迅速嫁接复制。我们的目标,是把‘菜丁桥’输出到全国各地。”钱进如是说。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菜丁桥:让菜场智慧起来 2014-09-19 3625599 2 2014年09月19日 星期五